在張文中私有化物美的運作中,不乏田源的身影,而在田源意圖私有化中期的操作中,張文中同樣最早現身。在田源的主導下,1999年9月中期完成第一次增資,已被張文中私有化的北美物產雖喪失了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但田源卻獲得了董事會五個席位中的兩席,實現了相對控股。在2002年的中期第二次增資中,宏達系持股48.575%,2006年宏達系將所持股權全數轉讓給華夏金融,田源實際控制的中期股權由此超過50%。然而,華夏金融注冊資本僅為5000萬元,無力向中期旗下各子公司注資,為達到開展股指期貨業務的要求,中期內部遂出現分裂,上海中期轉投兗礦系,但深圳中期和北京中期兩大核心子公司仍掌握在田源手中。此后,捷利股份適時出現,一舉控股遼寧中期和中期嘉合、參股深圳中期,并于2008年2月更名中國中期。此舉究竟意味著田源的“中期系”要通過捷利股份借殼上市,還是劉潤紅控制的捷利股份要收購“中期系”?二人給市場留下了想象空間。值得關注的是,劉潤紅掌握的中國中期股權已由58.77%減少至最近的36.7%。
田源有“中國期貨業教父”之稱,其創立的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后更名“中國中期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期”)一度是行業翹楚,旗下擁有5家期貨公司、20多個營業部,市場份額保持在15-20%左右,連續十余年保持全國第一。以2006年內地170家期貨經紀公司代理額排行榜為例,中期旗下5家公司的業績都相當搶眼:深圳中期(現更名為中國國際期貨)名列第1,上海中期第4,北京中期第29,中期嘉合第35,遼寧中期第47位。但是2007年,在由資本玩家和券商主導的新一輪產業布局和擴張中,中期開始掉隊,不僅注冊資本未達到股指期貨等新業務的硬性要求,而且內部四分五裂、中期系有名無實。
研究中期的興衰過程可以發現,私有化是田源操盤中期的主要脈絡。張文中、宏達系均被引入中期股東的行列,但中國中期的介入卻令事件撲朔迷離,田源的中期系究竟會通過中國中期借殼上市,還是為中國中期所收購,結果仍未可知。
聯手張文中,邁出私有化第一步
作為國內第一家期貨公司,中期傾注了田源大量心血。時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價格組副組長的田源,在參觀了紐約商品交易所后,開始醞釀引入期貨市場,降低國內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1990年6月至次年12月,田源以中國期貨市場工作小組組長身份被選派至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進行訪問研究。與期貨市場近距離的接觸,令田源萌生了創辦帶“中國”字頭、能夠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國內期貨市場的經紀公司的想法。
1992年6月初,時任物資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司長的田源召集盧建、王新政、朱玉辰、張新華、宮月云等人研究成立一家大型期貨公司的有關事宜。六人一拍即合,隨后分頭向商業部、物資部、經貿辦、工商局、外管局等相關單位進行游說,同時找來以原物資部和商業部下屬公司為主的14家國有企業作為股東,于1992年12月發起設立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隨著物資部和商業部1993年合并為內貿部,中期及其股東也轉歸內貿部旗下。
成立之初的中期,一度非常風光。出于對未來政策方面的考慮,中期在全國各地快速布點,最多時擴張到18家公司和代表處,成為業內無可爭議的老大。同時,中期還直接進入美國三大交易所購買席位,派出場內交易員,在芝加哥設立美國中期公司,直接打開國際通道。
然而,1997年7月,田源被調離中期,出任中國誠通集團董事長。中國誠通雖然與中期同屬內貿部,但資產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國誠通的5年中,至少有兩件事值得田源欣慰,一是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抓大放小”、“剝離非主業”將資產規模超200億元的中國誠通扭虧為盈;二是依托央企負責人的角色,為私有化中期積累了人脈和資源。
離開中期之前,田源已經在中期的股權上為自己作了安排,持有中期17.29%股權的第一大股東北美物產,法人代表就是田源。不過物美的招股書顯示,北美物產于1993年11月才組建,中期股權早期是否易手,目前仍未可知。事實上,北美物產也是物美前身物美商城的第二大股東,而直到2001年,中期仍持有物美投資8%的股份,透露出田源與張文中之間的密切關聯。
田源最初似乎擬通過張文中私有化北美物產從而逐步實現中期的私有化,但在中期初期的架構下,內貿部下屬企業占據了主導低位,北美物產雖是第一大股東,卻無實際控制力。因此,1999年9月,中期進行成立后的第一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由8000萬元增加到1.618億元,并引入了新股東蘇州恒和、兗礦集團和中國誠通。此時張文中已經私有化北美物產,但其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卻在此次擴股中由蘇州恒和取代,不過,中國誠通的入股,令田源對中期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強。在中期新一屆的董事會中,田源和張文中雙雙入選,此外還包括代表蘇州恒和的唐志新和顏羽,以及來自內貿部下屬企業中國糧食貿易公司的沈思義。
此次增資可以被看作田源私有化中期的第一步,雖然引入的均為國有企業,但卻有效地稀釋了原內貿部的控制力,使內貿部下屬企業的股權下降至50%以內。同時,在董事會的5個席位中,因與張文中的關系密切,田源實際占據了兩席,與第一大股東蘇州恒和形成相對控制的格局。
宏達系進出,中期完成私人控股
2002年,田源重回中期,擔任董事長,并加速了中期私有化的進程。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中期進行了第二次增資,除兗礦集團增資至1.9188億元成為名義第一大股東外,還全面引入了民營企業宏達系,其中,宏達股份、宏達集團和四川漢龍分別入股1.72億元、1.1億元和0.1億元,合計持有中期48.575%股權(表1)。占股2.3%的北美物產,則成為中期的第五大股東。完成融資后,中期注冊資本躍升至6億元。其后,中期選舉產生了由田源、許天恩、劉滄龍、陸煥文、唐志新和張文中組成的新董事會,新進入的宏達系獲取了兩個席位,原第一大股東蘇州恒和及名義第一大股東兗礦集團均只有一個席位,算上影子董事張文中,田源仍控制兩個席位。
宏達系進入中期的具體原因尚不得而知,但有兩個細節值得玩味。一是宏達系的創始人劉漢、劉滄龍通過1000元在期貨市場起家,而中期是當時最大的期貨公司。二是宏達系入主后,田源受聘為宏達集團副董事長、首席經濟學家。
進入中期后,宏達系通過關鍵位置上的人事安排消除了蘇州恒和的影響力:中期總裁、來自蘇州恒和的顏羽被迫離任,長期擔任中期執行董事長的唐志新也僅保留了董事身份。同時,代表宏達系的胡應福出任中期財務總監。重要崗位的人事安排,為宏達系的下一步運作做好了鋪墊。
當市場各方普遍預測宏達系將在期貨業有一番作為時,宏達系的行為卻打破了這種揣測。2003年7月,“宏達系”下屬企業千禧宏達與中期簽訂無還款期限的借款協議,協議金額1.8億元。2003年10月29日,深圳中期注冊資本由3000萬元增加到1.5億元,而一天之后,宏達集團就以借款名義將1億元劃走,但并未約定還款日期和借款利率。
據2004年7月中期臨時股東會《清理關聯單位借款的情況說明》(簡稱“《情況說明》”)顯示,“宏達系”在中期的債務余額一度高達2.5068億元:其中涉及“宏達”關聯企業四家,分別是宏達集團、千禧宏達、青島龍翔置業和青島千禧國際,涉及“漢龍”關聯企業三家,分別是上海漢龍、漢龍實業、漢龍高新。
宏達系此舉以及中期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并下發整改要求,導致中期旗下子公司不能通過年檢。兗礦集團和蘇州恒和則于2004年9月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遞交訴狀,要求宏達系歸還中期公司借款1.64億元并承擔利息損失。經過一年多的審判,2005年12月,法院判令宏達系償還1.64億元欠款及利息。
兗礦集團和蘇州恒和表面上的勝利,成就了田源對中期的實際控制。2006年5月,宏達股份將持有的中期28.646%股權作價1.7188億元,轉讓給華夏國際金融顧問有限公司(簡稱“華夏金融”)。對于華夏金融而言,不僅這一價格較為實惠,與宏達股份入股時的出資額相同,而且在股權轉讓價款的支付上也頗有利,華夏金融首次僅需向宏達股份支付12188萬元;第二次支付3000萬元,支付時間為2008年3月30日前;第三次支付2000萬元,支付時間為2008年6月30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