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 國美電器宣布達成了新的融資協議,國美將向貝恩投資發行總價值為 18.04 億港元的新的七年期可換股債券。通過相關交易,貝恩資本將成為國美第二大股東,黃光裕夫婦的股權則從35.5%下降到30%左右,但仍占據第一大股東的地位。
國美通過外部融資“去黃光裕化”是最佳選擇嗎?事實上,作為專業投資者,貝恩資本作為價值投資者而非親自介入到國美具體經營中,或者更為明智。
我們看到,雖然黃光裕已被羈押,命運未定,但是國美的經營能力被廣泛看好。目前,國美仍是家電銷售行業無可爭議的龍頭,對整個行業的利益格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種執天下之大象的地位,使其掌握了產業鏈利益分配的主導權。貝恩資本敢于向國美注資,透露出其對國美未來的信心。
近年以來,隨著制造企業出現集中的趨勢,國美與蘇寧的強勢地位受到動搖,自從“格美事件”(即格蘭仕、美的相爭)終局之后,家電制造商與連鎖巨頭之間的利益格局有所調整,國美去年就取消了部分進場費,并與海爾等企業結成戰略同盟,利益分配更趨合理。而這種改變,不僅使制造商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也將使國美獲得更多支持。
目前看來,國美雖因黃光裕而暫時遇挫,但是家電連鎖行業的“雙寡頭”格局,卻使其得以安然無恙。在整個家電產業鏈上,國美、蘇寧與制造商之間,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戰略大三角,形成均勢競爭的態勢。國美與蘇寧的抗衡,使制造商有選擇的余地,從而增加與家電連鎖商的抗衡能力,無論國美對蘇寧擁有壓倒性優勢,或是相反,對制造商都是不利的。因此,雖然在國美動蕩期間,蘇寧加強了擴張步伐,但是制造商作為平衡器,將會對蘇寧的擴張造成一定抑制。事實也正如此,2009年,國美逐步關閉了部分門店,但是,由于改善了與制造商的關系,反使其得到制造商更多支持。
吊詭的是,國美在失去統帥黃光裕之后,并沒有像外界預測的那樣陷于內亂,乃至崩潰。
事實上,失去了創始人、企業卻不退反進的情況,在家電行業早有先例。幾年前,黃宏生在香港被捕入獄,而創維卻出人意料地取得了良好業績。國美似乎也有這種跡象。黃光裕出事后,在陳曉以及其他高層組成的新管理層的帶領下,其經營能力似更勝一籌。
與創維在后黃宏生時代完成轉型一樣,貝恩本次注資國美,亦可能無意中開啟了國美的改革之門,將促使其加速轉型。
國美在引入貝恩資本的同時,將對公司內部管理進行變革,變革的核心之一就是推行股權激勵措施。而此前,在黃光裕的影響下,國美帶有過于濃重的黃氏家族色彩。而其競爭對手蘇寧在企業內部的“財富分享”方面,走在國美前面。
在推行以利益分享為主要內容的激勵機制的同時,國美的治理模式亦開始轉變。此前,國美是典型的一元權力模式,所有權力均集中在黃光裕手中。而黃光裕近年來的失誤,無論是在中關村項目上的失策,還是與經銷商的爭端,均凸現出其個人在新的環境下駕馭局勢的能力的欠缺。
所以筆者認為,貝恩資本的介入對國美完成利益分享與權力分散,將起到進一步的作用,而這于國美來說,是一件好事。
(羅天昊,長江商學院高級研究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