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創新突破“黑天鵝”困擾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呂哲權
過去的一年,這是怎樣的冬天?2008年的中國證券業,遭遇指數大跌、交易驟降,有人感嘆寒冬已至,也有人懷著“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意,期待著下一輪的回溫。
冬天來了嗎?統計表明,2008年證券業預計實現凈利潤600—800億元,是除2007年以外前10年甚至15年的凈利潤之和,儼然是好收成的一年。
氣溫驟降,感冒實屬平常,引發高燒或并發癥也是可能的,但經過三年治理整頓后的我國證券業整體狀態,諒無大礙。
2008年年末時分,我國證券業的體驗溫度,遠低于實際溫度,其溫差來自何方?第一是預期,即2008年年初的預期、預算等離譜地落空;第二還是預期,2009年又會如何?
2009年忐忑不安:
究竟有多少黑天鵝?
2008年我們遇到了太多的“XX年不遇”的事件。聽說過沒見過、或從未聽說過等等的“黑天鵝”們(小概率事件),隱遁世間幾十年后,密集地在這幾個月內出現了。
常人幾乎是不可能預先感知黑天鵝何時、何地出現的。而事后諸葛亮可以說,不過是1929年后4年間的美國、1990年后10年間的日本。
2009年會發生什么?如果是類似于1929年美國大蕭條,查閱當年情景可知,到1933年有9765家銀行關閉,約占銀行總數的40%;1935年的銀行貸款比1929年下降60%;GDP下降30%。
我們當然可以樂觀地期待人類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能夠比過去更有效地處理危機。盡管如此,預料本輪金融危機的沖擊將延續很長時間,而其強度,目前難以評估。
基準困惑———
向左走,向右走?
在討論證券業發展方向時,我們多年來把同業的先驅者們作為基準(benchmark)。現在,華爾街老師們慘敗了,我們該向誰學習?
中國與美國的同業,處在幾乎極端的左右兩端,面臨截然不同的課題,中美兩國的投行們,理所應當地需要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
縱觀近40年美國投資銀行的時代環境與商業模式,從時期上可以分為:機構投資者時代(1968—1975年),創新的時代(1975—1987年),全球化、交易驅動的時代(1987—2007年),去杠桿化時代(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上一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發展經驗,依然是我們可參照的基準。
華爾街五大投行,沒有一家是敗于中介本原的投資銀行業務的。獨立投資銀行、綜合性金融集團的中介性投資銀行業務,仍將有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空間。
吸取華爾街教訓
當我們從華爾街潰敗的驚愕中平靜下來,試圖吸取教訓時,發現從概念、文化上來總結很有意義,但從技術操作角度,則無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