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O的IPO思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13:42 《經理人》
新浪提示:本文屬于研究報告欄目,僅為分析人士對一只股票的個人觀點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聞報道,新浪不保證其真實性和客觀性,一切有關該股的有效信息,以滬深交易所的公告為準,敬請投資者注意風險。 發行股票不用付息,但絕對不是“免費的午餐” - 文/史永翔* 如果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對IPO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從方方面面進行充分的準備,那么很可能,令企業興奮不已的IPO會成為一個能帶來短暫繁榮的肥皂泡,只能讓企業綻放瞬時的華彩。例子舉不勝舉。看看A股的上市公司,有多少企業在IPO后第一年實現騰飛,兩三年后就業績下降,接下來就陷入虧損?有多少企業上市后短短幾年,就被ST、PT? 既然IPO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和發展能力,那么,CEO們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的CEO,對IPO應該持怎樣的正確態度?在IPO之前,CEO應該有怎樣的思維轉型,并要在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好什么樣的準備?IPO之后,以資本市場為踏板,企業要想獲得自己期望的全新發展,實現質的提升,應該施行哪些行之有效的變革? IPO是最貴的籌資方式 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狹窄,許許多多的中小企業為融資問題絞盡腦汁。但是,IPO是否是所有企業最好、最適宜的融資方式?對IPO懷著熱切期望的企業領導者,都應該認真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IPO融來的資金的確無須付息,但眾所周知,發行股票,是把企業的權益資本,也就是股權發給投資者。權益資本最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投機性很強,如果投資回報達不到預期,投資者就會拋售企業的股票。目前在國際上,一般認為權益資本的最低回報率要在15%以上,因為,股東的投資需要補償其機會成本,同時股東還要以高的回報來補償可能的投資風險,事實上,新興市場上,股東要求的回報率更高。但債務投資要求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因此放棄了更高的回報的要求,因此,回報率遠遠低于15%。從這個意義上講,發行股票是最貴的籌資方式,其成本遠高于債務資本。如果企業沒有很好的資產的盈利性,根本無法支撐這么昂貴的成本,這正是許多企業在IPO不久就陷入虧損,或者申請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在美國那樣成熟的市場環境,CEO們在融資時作何考慮? 美國經理人的籌資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動用公司留存,就是盡量要求股東不分配當期利潤;第二種方式是發債,發行定向的、不可轉換的債券,其中主要是銀行貸款;第三種是發行可轉換債券;排在最后一位的才是發行股票。他們認為,發行股票的風險太大了。與之相反,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卻往往把IPO作為首選的融資手段。實際上,企業上市后,既要保證良性的增長,又要保證利潤的留存,還要滿足資本市場投機性,會令企業不堪重負,并且出現“拔苗助長”的狀況。 IPO后企業資本急驟擴張,但如果業績不能與資本的規模同步,企業利用資源的能力反而下降。因此,到底選用哪種方式進行融資,CEO們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慎重考慮。 IPO僅僅是開始 眾多的案例表明,企業能否利用好IPO所帶來的資本和資源,還要看自身的能力是否過硬。青島海爾和馬鋼股份于1993年同年上市,當時,兩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都比較好看—— 馬鋼上年贏利1億多元。但拿到從資本市場募集到的大筆資金后,馬鋼股份卻不知道如何應用這大筆的資金,業績連連下滑,到第三年,利潤只有3000多萬元。海爾借助資本的力量,充分釋放了多年積累的企業管理優勢,大量地去吃“休克魚”和“慢魚”,從而締造了今日的海爾帝國。 這充分說明,通過IPO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只代表你擁有了資源,并不代表你擁有利用資源的能力。IPO對企業來說,僅僅是個全新的開始,更多的考驗還在后面!通過IPO拿到大筆資金后,勢必要急著為這些高成本的投資尋找出路,若這個過程帶有盲目性,企業一定會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IPO就成了一劑猛藥,會使“消化不良”的企業死得更快。 反思IPO后短短幾年就出了問題的企業,基本都是企業戰略方針不明確,表現盲目性,投機性,再加上自身的管理基礎不牢,企業贏利管理能力弱,根本無法支撐資金迅速放大后企業發展的需求。因此,企業在IPO之前,就要有系統的戰略目標,有整套的系統規劃,并通過提升財務管理能力和人力資源建設強化企業的管理平臺,強化企業的資產贏利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IPO所獲得的資金,推動企業良性發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