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旭東/文
前不久我旁聽了一個會計與財務國際論壇,深有感觸。會上國內外會計界精英們發出了一致的集體聲討—反駁部分金融界人士對公允價值的指責,認為會計界在這場危機中扮演了可憐的“替罪羊”角色。
其實,投資者比會計界更可憐。國會議員們在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信中認為,“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么價格可以讓銀行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銀行不必按市值給其資產定價的話,金融危機就會消退!倍袌鲋允ъ`,則是因為投資者恐慌所致。
如果那些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的公司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僅僅是因為不再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而使得財報更漂亮了,投資者難道就應該為此歡呼雀躍么?如果是這樣,投資者又與被“朝三暮四”游戲愚弄的猴子們何異?!
據《華樂街日報》報道,“市場再度呈現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長期熊市的一個特征,普通投資者正在對股市失去信心。”與報道中的這些普通投資者相反,股神巴菲特正在大力買進股票。不過,僅僅是因為巴老買的某些股票繼續下跌,就有不少人懷疑他是否廉頗老矣。其實,既然美國的股票市場已然失靈(恐怕沒有人認為是股價高得異常),很多股票的價格已經低于其價值,此時買入又有什么值得指責的呢?
再舉一例。國內近來對證券分析師的批判鋪天蓋地,有些理由在我看來并不成立,如“最佳分析師已成為服務基金、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最佳分析師,唯獨不是中小投資者的最佳分析師”。
即使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完全獨立、客觀,投資者也不應該奢望只靠讀研究報告就能賺錢,格雷厄姆說,“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你就賺不到錢!备螞r,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地研讀研究報告而非簡單地照搬結論?
新的一年來了,請大家和《投資智慧》欄目一起重溫經典、集思廣益,爭取早日成為聰明的投資人!
價值投資是什么?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中討論了巴菲特到底更像誰,這個看似有些八卦的問題其實有助于理解價值投資的定義。我們已經得出結論—將價值投資定義為“以合適的價格買進長期持續穩定盈利的好公司”是一種狹隘的理解,那么,價值投資到底是什么?
這是投資者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不過在上證指數狂瀉不止的2008年,人們會更深入地思考,而思考的結果多為擴大價值投資的外延。
以李劍先生為例,2005年時他將在中國如何做價值投資歸納為十二字真言: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前不久,李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價值投資有三大方法:首先是嚴格選股+低位買進+長期持有(十二字真言的另一種說法),其次是利用市場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機會,最后是順向投資(低買高賣)周期性行業和周期性公司。
對李劍的總結,陳理先生認為還不夠全面,他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分為常規投資和非常規投資,李劍的三大方法屬于常規投資部分,而常規投資部分還包括第四種投資方法——有些財務健全的好公司,雖然夠不上卓越、偉大,也不一定是周期性公司,但如果股價足夠便宜,也是可以購買持有,等到這些公司股票接近其內在價值時再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