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提高我國經濟“木桶容量”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徐豪 |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1期)
擴大有效供給,著力補齊短板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指出,統籌推進“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重大工程項目落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補短板”的重要內容。
目前,我國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還比較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還需要繼續完善,在社會發展、制度設計、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還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和短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補短板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指出要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通過“補短板”,可以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支持新型城鎮化、企業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線,從而提高我國經濟“木桶容量”。
當前六大短板亟須補
從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角度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補短板力度。
一是補農業中的短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扎實推進,成果豐碩。但應看到,目前農業中的短板仍然不少,如從供給側看,既有不適應需求變化,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又有嚴重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使資金和政策重點向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傾斜。
二是補制造業中的短板。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骨架和支撐,也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必須千方百計鞏固和擴大這一優勢。應著力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制造業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模式變革,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效益。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通過采取增加投入、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創新產品、服務和管理。
三是補服務業中的短板。我國服務業已超過制造業成為第一大產業,但目前總體上層次較低,勞動生產率明顯低于制造業。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重,通過加大創新力度特別是加快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促進服務業實現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
四是補基礎設施中的短板。應從軟硬兩個方面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加快“最后一公里”水電氣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建設。
五是補生態建設中的短板。應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目標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貫徹落實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切實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這塊短板補上去。
六是補扶貧和改善民生中的短板。“十三五”時期實現農村脫貧5000多萬人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應更有力、更扎實地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環節,把功夫用到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政策落地生根。進一步加大對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投入,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超額完成1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減貧任務
貧困問題無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為補齊這塊短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2016年是我國脫貧攻堅首戰之年。一年來,脫貧攻堅戰各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扶貧開發工作呈現新局面。2016年12月20日,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表示,脫貧攻堅首戰告捷,取得良好開局,預計全年減少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任務可以超額完成。
據介紹,2016年我國扶貧投入力度空前,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首次突破1000億元,其中中央為667億元,同比增長43.4%;省級超過400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
2015年以來,貧困人口識別精準度進一步提高。全國動員近200萬人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進村入戶摸底排查,共剔除識別不準人口929萬,補錄貧困人口807萬。為保證脫貧成效,各地還嚴肅查處建檔立卡中弄虛作假、失職瀆職、優親厚友等行為,共處理干部7465名。
劉永富介紹說,2017年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在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勞務輸出、教育衛生扶貧、貧困村集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扶貧責任落實、扶貧資金監管、兩項制度銜接、社會力量參與、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報道)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