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吳軍:爭當2%的人
文章導讀: “在歷次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路只有兩條:要么進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抱怨是沒有用的。如果有可能,我們要爭做這2%的人。”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銀昕 |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7期)
p86
《智能時代:
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
推薦指數:★★★★
作者:吳軍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簡介:
吳軍
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是谷歌中、日、韓三種語言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盟騰訊公司,出任負責搜索和搜索廣告的副總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領導計算機自動問答項目。2014年,在硅谷創辦了豐元資本風險投資公司。
“在歷次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路只有兩條:要么進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抱怨是沒有用的。如果有可能,我們要爭做這2%的人。”曾供職于谷歌和騰訊,發明了谷歌中、日、韓三種語言搜索算法的吳軍,在推介自己的新作《智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時多次提到:其實這2%的人對這個社會進步所作出的貢獻遠遠大于傷害,要在技術浪潮中力爭成為前2%的人,才不會落伍。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吳軍進行了專訪,傾聽了他關于智能化新技術對社會改造和革新的觀察和看法。
“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是最好的”
在書中,吳軍寫道,大數據分析并且指導營銷方案的做法,已經被很多公司采用,并且獲得良好效果,一些技術改變了原有的商業模式,其也在沖擊著傳統的營銷學理論。“搞金融的人都知道一個定律,那就是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可以有一百種理論預測明天股市大跌,但如果明天股市漲了,這一百種理論就都是錯的。”吳軍認為,在目前的商業時代,用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一定是最好的,他舉例說:大數據可以分析家庭的購物習慣,比如針對洗發水這個產品,一個家庭大概在什么時候會用完一瓶洗發水,它是知道的,就會在每個家庭快用完洗發水時將優惠券推送出去,這對實體零售的商店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沖擊,“人們就不用去超市了。”
“以前商家投放廣告,比如一個洗發水品牌,這次請湯唯做廣告,下次請李冰冰代言,究竟這兩個廣告的受眾分別是何人,商家是不知道的,只能通過非常粗略的框架得出一個粗糙的統計結果;但在目前的視頻網站上,每一條廣告都有誰在看,平臺一清二楚,這對營銷效率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吳軍解釋說,擁有強大數據搜集能力的平臺,可以將每一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掌握得異常清晰,如果一個人每次出差都只在出發前一兩天訂機票,另一個人提前兩個月就開始搜索機票價格,那么這兩個人以后收到的機票價格就會是不同的。
吳軍還在書中寫到,用戶數據是未來商業時代最寶貴的東西,商業競爭本質上將是數據的競爭。“冰箱掌握了一個家庭的購買食物的習慣和對食物消耗的程度,不少智能冰箱廠商都視其為商場里貨架的擴展,在智能觸摸屏幕上啟用了電商入口的功能,三星等公司已經在銷售可以直接購物的智能冰箱雛形了。”
“單純制造商品的公司市值會不斷縮水”
吳軍將目前大數據分析被廣泛引入各個行業以及社會各個角落的時代稱為“+數據”時代,在他看來,這是一次不亞于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時代的偉大變革。在書中,他列了幾個公式:當英國人開始用蒸汽機改造一些產業時,“現有產業+蒸汽機=新產業”這一思路使得英國把各個古老文明都拋在了身后;19世紀末,電的應用改變了世界,它催生了很多之前已經存在,但看似是新的產業,這一時代的公式變為“現有產業+電=新產業”;今后,由大數據引發的智能革命也將是以一種與前面幾次技術革命類似的方式展開,“現有產業+機器智能=新產業,現有產業+大數據=新產業”。
“這個時代是機器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對所有既有行業的一次洗牌,就如同幾百年前發生的事情一樣,人類造出了新工具。”吳軍認為,同樣是實體零售,被洗牌和沒被洗牌的區別在于,同樣一個茶葉店,有的人只會開門市店,另外有人卻學會用手機App分析客戶構成,監測客戶行為和營銷,導致客戶數量急速增長。
新技術對現有產業的洗牌不僅意味著再造,也可能意味著淘汰。在那幾個公式中,是否存在加不上新技術而瀕臨滅絕的“夕陽產業”?吳軍對此毫不避諱:肯定有!吳軍認為,在世人皆知的“占領華爾街”事件中,那些游行示威的人,就是在新技術時代瀕臨被淘汰的人。“正如汽車被大量應用之后馬車車夫面臨被淘汰一樣,目前農村地區70%還在靠生產糧食存活的人口,他們的確是即將被淘汰的,因為在新的技術格局下不需要這些了。”吳軍說,在一些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總數5%以下,一些行業在整個經濟構成中的占比只會越來越低。“如果我們關注過去十幾年中市值最高的公司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名單已經變成了清一色的高科技公司。之前還有一些銀行、電氣公司、石油公司等,但現在前十五名全是高科技公司。越往后,單純制造商品的公司市值越會減少。”
“很多看似高端的腦力勞動者也將失業,因為機器可以做得更好”
在機器智能不斷進步后,越來越多的人類工作可以被機器替代,這已不是秘密,然而被替代的工種已絕不是人們之前認知中的“低水平重復性勞動”,一些看起來是腦力勞動的工種,也難逃失業的命運。“門戶網站上的各類小編看起來是腦力勞動,實質上也已經不需要了,因為小編的工作大多數屬于腦力勞動中的‘臟活兒累活兒’。”吳軍說。
機器智能對腦力勞動工種的沖擊遠不止于此,在美國,影像科醫生是一份收入非常高的工作,但如今也面臨著被機器替代的命運,“看片子其實是一項看起來比較高端的腦力勞動,但機器可以做得更好。”就連其他科室的醫生,也不是安全的。吳軍介紹說,IBM的人工智能技術沃森目前在醫療中的水平已經達到了美國臨床醫生的平均水平,“雖然還沒有達到所謂三甲醫院醫生的水平,但在一些醫療資源尤其是醫生水平欠發達的地區,達到這一水平的電子醫生是十分有推廣意義的。”吳軍認為,連下圍棋這項腦力勞動人類都被機器打敗,機器與人各自的領地早已突破了“腦力”和“體力”的界限。此外,編輯和記者的工作也面臨很大沖擊,《華爾街日報》目前已經采用機器人寫作,一些對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的報道,可以由機器人完成對數據進行分析的部分,然后再由記者完成評論和深度解讀的部分。“今日頭條里的很多內容都出自機器之手,我個人覺得不比網站上那些小編寫的要差。”吳軍笑言。
“任何新技術在開始階段的核心受益者都是極少的,這并不是所謂的資本家一定要多么殘酷地剝削別人,而是技術層面的事實天然地讓一部分人的確可以站在這個時代的巔峰。”吳軍認為,與其抱怨,不如接受現實,爭取加入這前2%的行列,不被淘汰,“我想說的不是每個人都要到這些公司去工作,而是希望大家接受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利用好大數據和機器智能。回顧歷次技術革新,首先受益的是和那些產業相關的人、擅于利用新技術的人。”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