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當以技術創新成果為內核的專利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擎起知識產權的大旗。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如何不再落入勁敵的“知識產權陷阱”,并讓專利發揮更大效益?日前,《經濟日報》記者跟隨國家知識產權局一起走進海爾,尋訪其知識產權經營之道。
“海爾將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企業重要戰略之一,以保障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專利資產。”海爾集團知識產權總監王建國開門見山。早在1992年,國內很多企業還不知專利為何物時,海爾即成立首家由企業自主設立的知識產權辦公室,讓其直接對公司高層領導負責。在很多經營決策中,特別是涉及海外事務時,知識產權辦公室更是享有一票否決權。知識產權意識已在海爾人心中根深蒂固。比如,采購人員在簽訂零部件采購協議時,會先考慮這種零部件是否牽涉到專利侵權問題,并在簽訂的協議中加入限定侵權行為和由此帶來的經濟賠償條款,拒侵權糾紛于企業大門之外。
得益于日益優化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如今海爾的專利品質有了顯著提升:2015年,海爾發明專利授權率高達90%,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量已經連續4年下降;截至2015年,海爾及旗下子公司擁有全球有效及申請中專利2萬余件,其中有效和申請中發明專利超過1萬件,分別由中國海爾及旗下的日本海爾等擁有,形成了海爾在全球專利區域占位和技術領域的優勢互補。
不過,對企業而言擁有專利并不是最終目的。專利資產的產出及運維需要相應的成本投入,僅申請、維持一件專利可能就要花費十幾萬元,而一家規模企業動輒擁有上千甚至數萬件專利,由此知識產權運維也被斥為“燒錢”舉動。如何喚醒“沉睡”的專利?海爾給出的答案是推進多種模式的專利運營,增強專利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大程度上滿足產業效應和用戶需求。
以海爾擁有的電熱水器防觸電技術的專利包為例。王建國介紹,為實現專利資產對產業利益的最大化,海爾已向國內數十家電熱水器廠商進行了專利許可,不僅獲取了超千萬元的專利許可費,而且被許可方和海爾制造銷售的防電墻熱水器無一出現漏電等安全事故,社會效益顯著。
再如,海爾通過全球專利檢索及情報分析,確定一種新型壓縮機技術將成為冰箱制冷壓縮機的發展方向,試制出全球體積最小、性能領先且噪音低的新型壓縮機,并圍繞該產品布局了近80件發明專利。海爾原計劃將該技術和相關專利高價出售,后與產業溝通認為采取對外許可的方式更能保證海爾的產業利益,遂對全球最大的數家壓縮機廠商進行了有償的普通專利許可,專利許可合同金額超過1.5億元,并約定被許可方應在量產后獨家供貨海爾兩年。如此一來,海爾通過專利運營不僅收回了前期研發投入,更保持了競爭優勢。
“專利運營要基于各產業戰略規劃進行相應的增值設計,增大產業協同效應。”王建國透露,海爾正與國內領先企業等共同構建在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固態制冷等多個核心領域的專利聯盟和標準合作,進行前瞻技術領域的專利占位及布局,以構建未來產業的競爭力,并積極探索專利運用與專利資產化的新途徑。(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