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天津6月28日訊(記者 熊麗) 6月27日,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天津達沃斯“創新的生態系統”分論壇上表示,海爾所做的就是傳統大企業如何在企業內部搭建一個創業的平臺。傳統時代,企業要么擁有品牌要么給品牌打工。在互聯網時代,則是要么擁有平臺,要么被平臺擁有。
張瑞敏首先回顧了上一次參加達沃斯的情況,那是16年前在瑞士。“那次達沃斯的主題是讓我們戰勝滿足感,要重新挑戰自我,所以我們回來提了一句口號不做網就死亡,一定要把企業運用到互聯網里面去,所以這十幾年就是干了這件事就是自我顛覆。”張瑞敏說,海爾在30多年前把不合格的東西砸毀,這個案例進了哈佛商學院的經典案例。今天海爾不是砸冰箱而是砸組織,海爾變成了一個創業的平臺。哈佛商學院又把它寫成一個案例,叫做“海爾與用戶零距離”。
張瑞敏說,海爾原來是85000人,現在減去了2萬多人只剩下6萬多人,另外就是整個的組織沒有了,變成了有3000多個很小的小微創業團隊,現在已經有接近200個得到了風投投資,正在成長。
張瑞敏認為,現在的大企業不是過去的“大到不能倒”,而是“大到容易倒”。諾基亞倒下了、摩托羅拉倒下了,倒下的都是世界上的大企業,在互聯網下會受到非常大的壓力。海爾做的,就是現在世界上的大企業還沒有做的一件事,傳統大企業如何在企業內部搭建一個創業的平臺。
張瑞敏表示,從海爾自己的探索看,第一,企業不應該是自我為中心的組織,而是變成互聯網的結點。企業就像一臺電腦,如果聯入互聯網無所不能,如果不能接入互聯網一事無成,所以企業必須把自我去掉。第二,企業應該是無邊界的。過去海爾是有邊界的,海爾的定位就是一個生產家電的,而且要把家電做到最好。現在無邊界怎么做呢?第一步就是把電器變成網器,在網上交互形成用戶資源。這樣就不是一個家電的概念,可能有很多產品不是我生產的,但是用戶需要怎么辦?我可以組織一個生態圈。
在張瑞敏看來,傳統時代簡單地說要創造的是品牌,要么擁有品牌要么給品牌打工。在互聯網時代,你要么擁有平臺,要么被平臺擁有。“其實現在有很多企業已經被電商擁有了,沒有自我。海爾從無邊界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就是使海爾打造成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平臺,變成一個生態圈,大家共贏。”
在談到海外收購時,張瑞敏引用美國的一項研究說,70%的失敗收購在于各個國家的文化很難融合。海爾收購日本三洋家電、新西蘭的派克,以及GE的家電,與其他收購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派任何人去,而是通過當地的這些管理人員,把他們的作用充分發揮起來。
“所以,我簡單就是一句話,我們希望這個兼并變成一個像西餐里面的沙拉,也就是說很多生菜在里面,但是那個調料是統一的,換句話說,是統一平臺上的多元文化的共存。 ”張瑞敏說。
張瑞敏認為,創新可以從各個方面來做,從自己企業的角度來看,目前階段中國的創新最重要的是傳統大企業怎么轉型。因為中國經濟很大一塊是靠傳統企業來支撐,但是傳統企業過去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做品牌的很少。創新首先要能夠生存下來。現在互聯網時代大規模定制已經顛覆了大規模的制造,如果不能創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制造,這些企業連生存的余地都沒有了。
政府在創新生態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張瑞敏認為,政府的定位應該是創新的驅動機制、驅動機構,不應該是創新的保姆。“其實你也當不了這個保姆,因為什么?因為創新的失敗率實在是太高了,如果從獲得A輪的風投到IPO的話能有1%就不錯了,那么大的失敗率怎么可以保過來?根本保不過來。”張瑞敏說,硅谷有一個概念,什么叫創業?創業就是意味著你從懸崖上跳下去,在沒有落地之前組裝好一架飛機,向著創業的方向飛去,否則的話就摔死。政府怎么可以保證它摔不死?因此政府不能搞蹦極,這是不行的。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