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悅 北京報道
2014年的尾聲,DCM資本董事合伙人林欣禾親自出手,投出了他在企業移動服務市場上的第一個項目:北京易動紛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紛享銷客”)。
這筆據稱5000萬美金的C輪風投,成為中國企業移動服務領域迄今最大規模的融資——與2C市場上動輒數億美元的投資相比算不上“大額”,但投向B2B市場的資本,隱現了傳統企業互聯網化機會得到的關注。
12月23日,宣布投資紛享銷客的當日,林欣禾表示,美國的企業級SaaS(軟件即服務)市值已高達620億美元,而中國至今沒有一家上市的企業級SaaS應用公司。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正在帶來國內SaaS行業的轉折點——他看好其中的機會。
大幕剛剛拉開,正如最早發現紛享銷客的IDG資本董事牛奎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述的,“好戲還在后頭”。而紛享銷客創業前三年走過的變遷,為漲潮前的企業移動服務行業留下注腳。
移動辦公:向銷售管理“遷徙”
2011年12月,紛享銷客成立,次年7月獲得IDG資本首輪融資;2012年6月,來自美國企業移動社交服務提供商Yammer以12億美元的價格被微軟[微博]收購。盡管紛享銷客團隊表示,在創業之前沒有聽過Yammer大名,但由于初期形態有類似之處,業內總是習慣將兩家公司相提并論。
兩者同行的時間沒有維持太久。Yammer把英文中意指“宣泄”的單詞用作自己的名字,為全球500強中40%的小團隊提供溝通、協作和社交的服務。而羅旭等人在產品實踐中發現,Yammer在中國面臨“偽需求”的問題:國人的工作時間與非工作時間的區隔不比美國,而且擁有微信等更加活躍的IM產品;而且,Yammer更像是SNS化的BBS,但BBS對企業來說并非不可或缺。
必要性和黏性——“我為什么要去用它”和“我憑什么持續去用它”,這兩個要素被紛享銷客創始人兼CEO羅旭列為中國企業級產品成功的核心。他認為,企業SaaS首先要切入對企業生存影響最迫切的業務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對一個中小企業主來說,一個能提高銷售業績的工具,比提高內部溝通效率聽起來更符合剛性需求。
企業銷售,這部分長期處在外勤移動狀態的人群,是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帶移動設備上班”)最早的實踐者,其過程管理被企業高度強調,此外,他們手上的客戶資源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之一。羅旭分析,行為管理、過程管理和客戶管理是銷售團隊的三大管理剛需。
因此,紛享銷客團隊將公司重新定位于銷售管理,在社會化協同的基礎上開發動態CRM功能。2014年6月4日,原有的“紛享平臺”更名為“紛享銷客”,從強調員工的內部交流正式轉向專注銷售管理和客戶資源管理。
針對前述的銷售管理剛需,在銷售人員管理一端,紛享銷客用LBS外勤簽到的功能解決“銷售人員去哪兒”的問題——銷售人員每到一處簽到和上傳照片,讓公司內部知曉他們的分布情況和客戶拜訪路徑;以銷售日志還原銷售過程,逐漸替代傳統的開會、寫工作報告的方式;以移動形態下的公告、通知、指令、審批、網盤等功能,解決移動團隊的協作分享問題——過去常見的“追著老板簽字批準”,過渡到“@老板”再獲批的移動端場景。
在銷售客戶管理方面,紛享銷客設計了三層適用于手機端呈現的CRM功能。首先,銷售員通過合作方“名片全能王”提供的掃描功能,將客戶資料留存并上傳。數據系統默認上級可以看到下級的客戶資料,避免因員工的離開或跳槽而丟失信息。
其次,把客戶當作管理的核心單元,用“隨手記”、“會說話”的銷售筆記,將銷售員與之交互的服務過程即時還原和追蹤,而非“每天下班前半小時填寫總結表格”。更深一步的功能是“銷售漏斗”:根據拜訪情況做數據分析挖掘,監測銷售業績的完成情況,并從已有的行為統計中發現新的銷售機會。
定位轉變的背后,是產品交互形態從“微博式”向“微信式”的遷徙。以上提及的管理功能,都建筑在類“企業微信”的通訊層上。羅旭曾解釋,企業應用中的網盤、協同、CRM都是信息孤島,互相之間缺乏數據交流,紛享銷客試圖將這些功能聯系在一起,實現業務上的溝通。
紛享銷客總裁楊斌認為,微信化的改造是紛享銷客經歷的最深刻的產品形態變化。微信相較微博,有著更高的交互效率;廣泛的使用度,使得紛享銷客的地推團隊在說服企業主試用產品時有了對話的基礎,而微信群尚未解決的內容分類保存、人員流動管理等問題,成為紛享銷客切中的痛點。而在這些顯而易見的功能之下,微信化的嘗試藏著這個團隊更大的野心。
通往aPaaS:野心和荊棘
楊斌打開紛享銷客移動端應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展示了對話欄里的“加號”功能。微信用戶對這個場景并不陌生——在微信6.0之前的版本中,排在“照片”、“拍攝”、“位置”等基礎按鈕之后的加號被用來添加新的第三方應用。
紛享銷客借鑒了這一設計。楊斌認為,“加號”是一種添加新應用的形式,其實質是解決擴展性的問題。在宣布C輪融資到賬時,紛享銷客提出要“連接企業的一切”。對于這句讓業界頗有些嘩然和不解的“豪言”,楊斌解釋為“連接企業相關的一切業務”和“連接企業相關的一切人”。
而實際上,紛享銷客自身所連接的企業業務尚不充分。楊斌坦言,企業的業務需求千奇百怪,無法一一滿足;在連接人方面,紛享銷客目前也只做到了連接內部人員,上下游關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管理。
一家創業公司不可能窮盡企業所有的需求,紛享銷客希望預留擴展的空間,無論是自身還是第三方開發的功能,都可以在一個標準化的系統之上進行加減。剛過去的2014年12月,紛享銷客上線了上下游企業間服務的報數系統。接下來將上線以服務代理商為核心的伙伴管理系統,以及為銷售型企業實現全員營銷的營銷助手。
“就像樂高玩具一樣,標準件通用,再依據行業企業的特點配置不同的應用,”羅旭說,“紛享銷客類似運營商,把門檻做得足夠低,通過開放平臺與其他企業合作,在垂直行業內縱深。”他描述了一些合作場景,比如“與汽車之家合作基于4S店的銷售管理,與慧聰合作商貿企業管理,與化工網合作做化工企業管理”。
羅旭把紛享銷客的路徑界定為aPaaS。aPaaS,即應用PaaS,是一種可以作為服務提供給用戶的應用平臺功能,其功能目標與傳統本地軟件架構中的應用服務器相似。羅旭解釋,aPaaS不同于廣泛意義上的PaaS(“平臺即服務”),而是將一個應用平臺上的基礎能力進行“選購”,封裝成一個SDK包,提供給企業開發自有的APP。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一份報告將aPaaS評估為“全球PaaS市場中最大的一塊蛋糕”。在國內,aPaaS模式已有巨頭阿里巴巴[微博]作為先行者。2014年10月,阿里宣布啟動“百川計劃”,取“海納百川”之意,向市場宣稱將全面分享阿里的無線資源,在技術、商業、數據等方面為移動開發者提供基礎設施服務。阿里集團副總裁王曦若形容這一aPaaS計劃時說道,“APP開發團隊甚至不需要有CTO,只需要有產品經理。”
“阿里做C端的aPaaS,那么紛享銷客要做的就是B端的aPaaS。”枚舉了阿里巴巴的例子后,羅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他看來,aPaaS是紛享銷客前行路上最大的門檻,無論底層架構還是產品設計都面臨巨大挑戰。“如果邁不過aPaaS,我們就只是一家SaaS公司,做不了生態的事”。
選擇aPaaS的規模化之路,意味著繼續抵制收入的誘惑。“堅定走中小企業市場,堅決不做定制,這個戰略性問題從一開始就沒有動搖過。”紛享銷客A輪投資人、IDG資本副總裁牛奎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重申。
楊斌認為,中小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大,信息化程度低,通過人力去博取市場越發的困難,因此提高效率的意識更強,更有動力運用企業移動管理軟件。鑒于規模,中小企業對辦公的需求多處在通用性方面,而大企業的需求復雜和個性化,服務它們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并且,大企業決策流程復雜,企業系統的購買背后還有隱形的利益因素。“定制的需求不一樣,很容易陷進去。應該抓住機會,用最快的速度去服務最大數量的中小企業。”牛奎光提醒。
不過,雖然最先獲得資本青睞,儲備了未來一年的彈藥,計劃走規模路線的紛享銷客還面臨著每個垂直行業服務者的阻擊。“企業市場變化很快,垂直領域誕生了更加垂直的新應用,跑得奇快無比,讓別的對手難以進入。”羅旭說,“不排除一種可能:吭哧吭哧做了最基礎的,進到幾個行業,卻發現其他行業已經被人占領。”對紛享銷客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