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堅決打擊逃廢債
鈕文新
為什么在降息的當口說逃廢債的問題?實際這件事與降息效果密切相關。很顯然,此次降息一個最核心的目的是降低企業、尤其是民間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但是,如果不鏟除貸款市場“逆向選擇”、惡性循環的問題,恐怕降息不會產生實質性效果。
不解決一些市場的關鍵問題,簡單的降息無效。那么,有哪些關鍵問題需要解決?我們分析一下。分析的前提是:中國貸款利率已經開始市場化,央行[微博]可以硬性規定貸款基準利率,但無法干預商業銀行最終貸款利率。在此前提下,我們判斷貸款市場利率是否降低,需要關注三大問題:第一,降息是否會使商業銀行自身的籌資成本降低?第二,商業銀行可以用于貸款的資金是否會因降息而增加?第三,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增加,銀行是否愿意承擔更多的風險而增加貸款?
降息不能降低商業銀行的
籌資成本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降息是否會使商業銀行自身的籌資成本降低?不能。
因為,央行宣布降息的同時,將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從1.1倍擴大至1.2倍,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的同時,可以自行將存款利率上浮0.27個百分點。而從實際情況看,此次銀行宣布降息之后,幾乎所有商業銀行一年期實際存款利率都未出現實質性降低,其中部分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依然保持在3.30%。原因是,商業銀行存款流失嚴重,競爭非常激烈。10月份的貨幣政策報告顯示,當月人民幣住戶存款凈減少5395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凈減少4482億元。
降息不能有效壓低商業銀行籌資成本的另一個原因是:貨幣市場投機爆炸式增長后,中國金融結構扭曲嚴重,商業銀行融資成本大幅上升。此時壓低存款利率,會導致貨幣市場和存款市場的利差加大,導致商業銀行存款進一步向貨幣基金流動——一般性存款轉化為同業存款——可用于放貸的資金轉化為不可放貸的資金——商業銀行可以用于貸款的資金進一步減少。
銀行系統流動性很大,
但這些錢不能流向實體經濟
商業銀行自身的融資成本降不下去,可以用于信貸的資金進一步減少,那實體經濟的貸款成本會降低嗎?這實際已經部分地回答了第二個問題:商業銀行可以用于貸款的資金是否會因降息而增加?這同時預示著,商業銀行為實體企業提供的貸款利率很難因降低貸款基準利率而實際降低。
另外,制約貸款利率下降的因素還有: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的紅線制約了銀行吸存能力;75%的存貸比紅線,使得商業銀行在吸存能力受到制約的前提下,貸款規模根本無法擴張;現在又多了一項“合意貸款”(所謂合意貸款,實際就是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其核心內容是指金融機構適當的信貸投放應與其自身的資本水平以及經濟增長的合理需要相匹配)管制,它使得經濟下行越嚴重、合意貸款規模越小。有了這些強硬的管制措施,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再多也無法變成貸款。10月底的統計數據表明,76家商業銀行同業存單的發行規模達到1.41萬億元,而這個數據在今年6月30日,不過1406億元。4個月增長9倍。這說明,中國銀行系統流動性很大,但在各色監管紅線的作用下,這些錢不能流向實體經濟,而且這些錢的融集成本很高,只能通過讓渡流動性而謀求較高收益。這就是大額存單爆炸式增長的重要原因。
商業銀行有錢
也不愿意加大貸款規模
我們必須明白,銀行流動性很多,但這些流動性的成本也很高。這就牽涉到我們要說的第三個問題:商業銀行就算可貸資金充足,它是否愿意承擔更多的風險而增加貸款。這方面的問題更加復雜。
第一,商業銀行用高成本融集了資金,現在要用高成本的資金去放貸,那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提高貸款價格,同時承受更大的風險。商業銀行愿意投放嗎?企業愿意接受嗎?其實,敢于不計成本接受“高利貸”的企業,恐怕也沒打算還錢,而且惡性循環——企業借用高息貸款必然傷及其經營能力,而加大企業經營風險;銀行為了覆蓋風險,必須進一步提高利率。商業銀行當然明白這樣的惡性循環,所以必然提高貸款的審慎程度,于是它們有錢也不愿意加大貸款規模。
第二,信貸市場、尤其是針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市場實際已經發生“逆向選擇和惡性循環”。我們在溫州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互保網”已經被“惡意逃廢債”的企業擊破,司法部門和銀行不是去追討“逃廢債”,而是凍結為之提供擔保的“好企業”的資產和賬戶,結果導致“好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因為,商業銀行“只收貸不放貸”,而失去貸款來源的“好企業”有訂單都不能接,生產規模日益萎縮。同時,銀行貸款的安全性更差。如此惡性循環的后果是: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希望破產。而在溫州,企業申請破產需要有關系、“走后門”。每一個“走后門”成功的企業都將使“互保網”更爛。在此背景下,企業之間、銀行之間、銀企之間的整個信用體系土崩瓦解,金融鏈越來越脆弱。
從嚴打擊“逃廢債”,
把成長空間還給優質中小微企業
由此可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僅僅是簡單降息、投放貨幣的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這里邊,既有金融結構扭曲、市場監管失當等金融系統內部的問題,同時也有實體經濟信用環境、司法方向有誤的問題。所以,解決問題必須系統性考量,金融系統內部與外部同時下手。
筆者認為,在金融系統內部,必須去除“合意貸款工具”所導致的“順周期”調節作用;必須提高3%的存款偏離度管理上限,而通過中央銀行收放短期流動性熨平貨幣市場利率波動;在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之前,必須以各檔期存款利率作為市場利率基準,并借以有效壓低貨幣市場的利潤空間,有效壓低無風險利差水平,有效壓縮貨幣投機的規模,有效壓低商業銀行籌資成本;把非銀行同業存款轉化為一般性存款,逼迫不可貸資金轉化為可貸資金資源,通過貸款數量和價格兩個方向的努力,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在金融系統外部,必須從嚴厲打擊、追討“逃廢債”入手,重塑社會信用體系。這同時也是關乎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信用環境建設,關乎小微金融可否健康發育的關鍵性問題。但從歷史經驗看,打擊、追討“逃廢債”往往受到地方保護主義阻礙。所以,嚴厲打擊和追討“逃廢債”,必須在中央層面統一部署,行政、司法、金融統一協調,嚴令地方政府、司法部門密切合作,嚴令銀行配合核查資金轉賬過程,鼓勵受害企業檢舉“逃廢債”企業和資金轉出地點。
有可能的話,建立一套打擊“逃廢債”的長效機制,地方配合卓有成效者,中央予以鼓勵。比如,地方政府信用等級可以因此而提高,并增加地方發債額度、降低發債成本等;反之,必須以相反措施予以懲治。
總之,除了金融內部措施之外,通過重塑中小企業信用體系降低其融資成本勢在必行。而完成重塑過程,必須從嚴厲打擊、追討“逃廢債”入手,把成長空間有效地還給優質的中小及小微企業,這才能使中國經濟健康發展,改革紅利有效釋放。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