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劉泉江
大資管時代不僅掀起了基金業創新發展的新浪潮,也開啟了基金業跨領域滲透外部效應的新紀元。在近日召開的基金業協會2014年會上,如何運用基金化的管理與運作服務社保體系尤其是養老體系成為業內人士的熱議話題。
在全國社保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看來,社保基金在過去13年的發展過程中,較大程度上依賴了基金工具的發展。“社保基金本身就被命名為基金,而社保基金投資額中半數是通過基金投資出去。”王忠民表示,這其中既包括在債券市場中通過基金方式進行投資,也包括二級市場當中通過公募市場基金管理人進行投資,還包括在股權投資領域當中,通過私募股權基金方式進行投資。
王忠民認為,以基金方式投資,符合了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三化要求。所有的社會保障領域,無非是工業化、城市化以后,把人的眾多保障需求由過去以家庭或者以企業的形式實現,轉變為一個人生全過程都以社會化積累制的方式去對接。“所以有了養老的社會保障體系,有了醫療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有失業的社會保障體系,甚至特殊時期,還會有住房公積金等等,當這些都產生出積累的時候,這樣一個大的人口基數和一個城市化基數,都會產生出巨量的基金化投資需求。”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規模已突破3萬億元。“如果把其中可投資部分放到基金化管理,基金化投資,改變現在只在銀行和國債領域當中的狀態,帶來的市場資金流和基金化投資變化將是巨大的。”王忠民稱,不僅養老這一件事情可以放在現代體系已經積累的體系當中,未來的新農保、城居保,未來事業單位、公務員的社會養老體制,都可以改變為積累制。“無論從養老一項單方面范圍擴展,還是從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來看,都可以看到基金化的投資在其中必然發揮著歷史作用。”
基金化的投資運作為社會保障管理開啟了一幅新的畫卷。不過,在當日的年會上,養老金仍然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1991年開始,我國就開始逐步探索建立以三大支柱為支撐的養老保障體系:第一支柱為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第二支柱為企業及職工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即企業年金;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的養老保障體系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養老金積累嚴重不足。數據顯示,我們基本養老金積累為3萬億元左右,企業年金大概6000億元,而設計中的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嚴格意義上并不存在。二是養老金占GDP的比例還比較低,目前美國的養老金規模超過20萬億美元,人均6萬美元,而我國現在所有養老金加起來不足4萬多億元人民幣。三是市場化運作程度低,目前只有企業年金和全國社保在運作。
此外,養老金的低效投資同樣不容忽視。據測算,目前國內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回報率為2%,顯著低于同期5.4%的通貨膨脹率,低于企業年金的2007年到2012年的收益率8.35%,低于全國社保基金的9.02%,也低于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14.85%。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從建立養老金管理公司這個角度看當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面臨的困境和未來的發展,可能是一個切入點。
在鄭秉文看來,目前建立養老金管理公司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建立養老金管理公司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一個必要條件;第二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的一個充分條件;第三是強力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一個重要引擎;第四則是大資管時代催生養老金業的一個孵化器。
大資管時代的養老金業有著獨特的定位——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本身既是財富的表現形式,也是財富的一個管理者。鄭秉文表示,一方面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既是金融門類當中的重要一員,是家庭理財當中的重要產品,是社會財富、居民財富和家庭財富的重要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從資管的管理格局來看,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本身就是金融機構,是資產管理者,在某種意義上講養老金業也包含在資產管理行業當中。
而對于養老金行業的未來展望,長江養老保險公司總裁李春平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設想。一是擴大養老金資產來源,擴大養老金資產管理的市場化運作。“養老金規模小的核心問題是要加快養老金的積累。”李春平稱。
二是積極探索實踐,著力打造養老金資產管理能力體系。積極打造核心能力,關鍵是核心資產的投資能力,如果沒有這個強大的專業的養老金的資產管理能力,即使更多養老金流入這個市場,金融機構也沒有能力承接,也不會有很好的管理。
三是完善資本市場,實現養老金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從美國的401K發展可以看到,上世紀90年代401K快速發展的階段一定是資本市場高速回報的階段。“如果股票回報率不能提升,再多養老金也不能實現這樣一個互動,需要壯大養老金機構,通過養老金機構投資基金,投資股市,反過來又能夠推動養老金更快地發展,更好的回報,實現良性互動。”李春平表示。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