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申俊涵
位于江漢平原的湖北荊州,古時是兵家必爭之地,有“魚米之鄉”之稱。“兩湖熟,天下足。”作為中部糧倉,其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的糧食安全,備受關注。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荊州市市長李建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圍繞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的糧食問題發表見解。
招商:
什么都往筐里裝的時代已過去
《21世紀》:荊州作為魚米之鄉,有地方學者曾提出,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不適合發展大面積建工業園區,你怎樣看?
李建明:三類產業均衡發展,始終是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過程,新型工業化是在農業基礎之上的,也是在產業發展需求之上形成的。一、二、三產業都是相互依存和影響的,不可割裂開來。
荊州有1.41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拿出很少一部分作為工業園區和城市建設,糧食生產、工業和城市發展,三者之間其實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而不是相互沖突。
《21世紀》:那荊州的產業布局有什么規劃?
李建明:簡而言之,就是在農村把農業作為重中之重,在城市把二三產業作為重要基礎。荊州是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產業發展必須優于、好于和快于其他地區。所謂優于,就是招商引進的產業,都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凡是不符合國家環境保護、安全和能源控制的產業,一律不予引進。
《21世紀》: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如何避免部分工業項目對土壤和水的污染問題?
李建明:現在所有低端的化工產業、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的產業,在國家層面是明令禁止的。就荊州而言,什么東西都往筐里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正由單純的“引資”向“選資”轉變。凡是落戶荊州的項目,都要經過“五評”——環評、安評、能評、地評、房評(房產價格評估)。另外,地方政府還要考慮土地利用的集約度、科技的高度、產業鏈的長度、稅收的貢獻強度和環保控制程度。
糧倉:
打造高新農業產業示范區
《21世紀》:作為糧食主產區,如何面對江漢平原存在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化工廠引起的爭議?
李建明:有許多化工企業已經是荊州存在幾十年的企業,譬如沙隆達、楚源。關鍵是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和老的企業不是歷史的“包袱”,只要按照現代生產技術、裝備、流程來改造提升,同樣可以煥發青春活力。有的企業已經上市,環境方面,可以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21世紀》:荊州作為農業大市,如何在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保證農業的基礎地位?
李建明:荊州是一個農業大市,水稻、油菜和淡水產品產量均穩居全國市州第一。作為“魚米之鄉、中國糧倉”,如果荊州沒有良好的生態基礎,它就會失去競爭力和優勢。我們正在致力打造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進一步提升荊州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此外,我們還在致力打造國家級高新農業產業示范區。在傳統農業時代,荊州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現在,只有規模化、生態化、現代化的農業才有發展后勁。目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已經批準在荊州設立華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湖北省第一個以農業高新技術為特征的省級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