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報評論員阮修星
在8月23日-25日舉行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3年夏季高峰會上,不少與會企業家在談及對未來改革的期許時表示,期待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消除人們對財產權利和個人權利保護方面的恐懼感。
當前,不少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欠缺安全感,這是不爭的事實。前不久,湖南企業家曾成杰被秘密執行死刑后,包括萬科董事長王石在內的不少中國企業家開始思索自贖與自救,表示“不能為避免引火燒身而選擇沉默”、“必須自己站起來、站出來自保、自救”。
而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個人資產超過1億元的超高凈值企業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慮移民;個人資產超過1000萬元的高凈值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資移民或有相關考慮。雖然中國企業家選擇移民的原因有很多,對此過分擔憂有點杞人憂天,但不得不引起我們關注的是,營商環境和安全感欠缺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毫無疑問,影響企業家安全感的因素非常復雜,歸納起來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大了企業家在企業生存、發展等抉擇上的難度,加大了企業家自身的焦慮;二是在一些領域,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仍然不太明晰,行政之手伸得過多過長,難以形成非常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三是像曾成杰、吳英、李純途、蘭世立等人的遭遇,使得企業家平添了不少關于財產和私有產權保護方面的擔憂。
信心比黃金更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何盡快消除企業家的不安全感、重塑商業安全邊界,是當前繞不開而又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它不僅關乎企業家個體的發展,而且關乎整個企業家群體的未來,以及中國經濟能否繼續快速發展和順利轉型升級。如果整個企業家群體沒有安全感,誰還敢將大量的資金投入擴大生產,更遑論技術創業與產業發展了。
要想消除企業家的不安全感,首先必須加快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步伐,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將市場能夠解決的盡快交還給市場。這需要徹底摒棄過去在經濟中大包大攬的管理思維,將重心轉移到制定市場規則、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層面,扮演好裁判員的角色。而在這方面,政府有關部門顯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要盡快將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新、舊“36條”等政策和文件落實到實處,徹底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等阻礙經濟發展的壁壘;與此同時,要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力度,完善對私人財產和產權的保護。如此雙管齊下,才能改善企業發展預期,吸引廣大企業家和民間資本投身到創業創新之中來。
除此之外,企業家自身也必須有所作為。誠如王石所言,企業家應該埋頭干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而不是光抱怨不行動。首先,企業的首要任務是通過不斷地創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其次,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要摒棄靠權力尋租、靠找關系走后門、靠商業賄賂等不法手段獲得資源、獲得渠道的傳統打法,要學會靠遵守市場規則、依靠公平競爭在市場中生存、發展下去。只要整個企業家群體遵守商業誠信,在商言商守法經營好自己的企業,又何愁不能為干凈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