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城市頻道寧夏7月29日訊(記者 李遠 張艷紅):“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沙石跑”,這是十幾年前紅寺堡最真實的寫照。如今再次走進這里,紅寺堡已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片豐收的景象中充滿了生活的希望。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紅寺堡在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更是深深地感受到國家的戰略方針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全國新一輪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熱潮中,紅寺堡緊緊把握住當前的機遇,努力“走”出一條別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荒漠變綠洲。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區長徐軍
城市建設規劃先行 城鄉統籌城鄉一體
從根本上解決寧南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問題而建設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寧夏扶貧灌溉工程的主戰場寧夏吳忠市紅寺堡開發區,是1998年決定立項時成立的,1999年1月正式掛牌。14年間,紅寺堡開發區從寧南山區移民約20萬人,建成揚黃灌溉水澆田近50萬畝,把一個介于牛首山、羅山和煙筒山之間的亙古荒塬,建成為寧夏引黃灌區“塞北江南”中的小“塞北江南”,成為一個朝氣勃勃、創奇跡的新綠洲。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設新型城鎮化并把此作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在機遇和挑戰面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區長徐軍向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從城鄉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紅寺堡區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有著自身的特點,是移民搬遷形成的一個新城,城鄉差別不是很大。在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成為寧夏第一個實現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地方,主要原因還是得益于生態移民工程。”
在國家出臺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之后,紅寺堡區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思考。在將來的建設過程中,紅寺堡區將按城市的理念去規劃,按照社區的理念去管理,把農民轉化為市民,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如衛生院、學校、幼兒園甚至商貿市場等等,按照統一的標準去規劃城市建設。徐軍表示,這樣可以將一個移民新村很快的轉換為一個城鎮的社區,未來紅寺堡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會越走越寬。
但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徐軍認為,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一個好的規劃決定了一個地方發展的進程,也決定了這個地方發展的水平。紅寺堡區在城市規劃出來后,集中財力物力對整個城鄉范圍內的道路建設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布局、建設,如市區面積由原先的6.5平方公里拓展到18.9平方公里,并對范圍內的道路也進行了網格化的拓展;下一步就是按照規劃的要求進行一些項目的建設,比如商住樓的建設、小區的建設等。“今后紅寺堡還是要做好規劃的全面統一上,確定下一步的發展,盡量避免由于規劃水平不到位或規劃水平不高造成的資源上的浪費。”徐軍說。
引鳳筑巢 開創紅寺堡新局面
紅寺堡區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徐軍表示,近年來在紅寺堡區發展的過程中,十分注重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如鼓勵農民廣泛種植葡萄,運用農業科技發展一些設施農業等等。如今,紅寺堡葡萄產區現在已經成為寧夏葡萄產區中的明星產區。
在工業方面,紅寺堡區建立了寧夏弘德工業園區。寧夏弘德工業園作為全國打造慈善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先行先試區,從2011年開始建設,兩年多的時間已經完成了14平方公里的建設任務,投入約6億元建設基礎設施,現在安家落戶的企業已有40家。預計截至2013年年底投產的大概有15家,這些企業的入駐使得紅寺堡區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紅寺堡區勞動力資源充裕,成本低廉。現有人口近20萬,搬遷移民人均2畝地,一年中農忙時間最多3-4個月,農閑時間長,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居住集中,最遠路程不到1小時,勞動力成本低。在開發區投資辦企業,可直接吸納當地勞動力,而且勞務人員更愿意在當地就業,這樣可減少投資成本,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這是紅寺堡自身發展中的優勢。“目前紅寺堡區工業處于起步階段,群眾在工業方面的基礎非常薄弱,勞動力的水平和技能注定了產業發展要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現在更多傾向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就業。”徐軍說道。
荒漠綠洲走向新的明天。紅寺堡區在未來的發展中,面臨著更多地機遇和挑戰。徐軍從他個人的工作經歷,談到他的切身體會。他表示,紅寺堡區從一個不適宜生存生活的地方變成現在的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所有的一切離不開新時期黨中央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新時期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充分體現。隨著工業和生態文明的發展,紅寺堡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好,紅寺堡區的所有人民對家鄉的未來也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