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跨國企業,都不應有僥幸心理,只有使“明規則”戰勝“潛規則”,才能真正贏得市場、實現長遠發展
近幾日,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部分高管,因涉嫌商業行賄進而提高藥品售價等原因被立案偵查,引起廣泛關注。聯想到此前對部分洋奶粉企業展開的價格反壟斷調查,有觀點揣測近期的系列舉動是否意味著相關部門希望通過打壓外資企業而保護本土企業。
這種揣測實屬毫無必要的聯想。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啟動的一系列反壟斷調查看,除洋奶粉企業,國內一些大型白酒企業等也在被調查之列;對葛蘭素史克等藥企的查處,更重點指向涉案的腐敗官員。可見,相關調查“對事不對人”,主要是針對當前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力圖用法律和市場手段予以糾偏,確保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秩序。從長期看,這些舉措有利于我國市場經濟更加公平開放,用市場的“明規則”驅逐長期存在的“潛規則”。
實際上,近年來要求監管部門調查某些跨國企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呼聲不絕于耳。少數跨國企業倚仗自身雄厚實力在我國市場大玩“潛規則”,或利用強勢市場地位對價格進行操縱,或通過行賄等非法手段進行利益輸送,或對我國消費者采取差別化對待策略,壓制了競爭對手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這些做法有悖市場經濟公平公正原則,不但不利于行業發展,也最終增加了人們社會經濟生活的成本。因此,此次相關部門利用法律手段對少數跨國企業展開調查,對行業來說有利于規范競爭秩序,對消費者來說則有望得到價格下降的實惠。更重要的是,此舉還將有力警示其他行業和企業遵守規范經營理念,進一步凈化社會主義市場環境。
對少數企業不正當競爭的調查,除了能帶來上述效果,也反映出我國政府部門正悄然發生的職能轉變。某種意義上講,少數洋企業前些年之所以能夠用不正當競爭行為占據市場,與我國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特別是“重審批輕監管”等漏洞有關。以藥品進入市場為例,某種新藥若要進入我國市場,需要與很多部門打交道,其中注冊涉及藥監部門,價格涉及發改部門,進醫保涉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進地方涉及地方招標辦,進醫院更是涉及醫院從管理者到醫生各層級等。環節如此之多,并且操作不透明,極容易發生腐敗行為。這就要求政府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市場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上來。一方面,要簡政放權,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向事中事后監管;另一方面,在減少微觀事務管理后,騰出更多精力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各類法律法規,為市場主體提供“明規則”,并保證規則得到有力執行。
我們相信,此次系列調查是政府對市場違規行為糾偏的一個新的開始。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跨國企業,都不應再有僥幸心理,只有使“明規則”戰勝“潛規則”,企業才能真正贏得市場、實現長遠發展,“中國經濟升級版”也才能具備更加堅實的微觀基礎。(馬洪超)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