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均豪,均瑤集團副董事長
推動自主創新的障礙原因很多,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在當下中國,雖然各個企業在創新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沒有形成氣候。特別是在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尚未成為創新的主體,目前依然主要靠政府的投入。而政府又特別鐘情于以國有科研機構為代表的供給方,這些供給方又往往容易產生迎合政府的“喜好”,加上政府本身的目標取向往往具有較強的行政性,由此主導下的創新成果要么脫離現實經濟的需求,要么通過政府相關機構鑒定后不了了之,政府“埋單”的成果無法通過企業轉化為生產力,導致與企業和市場的需求脫軌現象較為普遍。而在歐美國家,科技創新主要依靠企業來完成,并且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形成強大的創新動力,形成創新投入和經濟效益增長的良性循環。
二、資本進入與退出機制不健全
從市場化的角度而言,創新需要巨額的資本投入,借鑒國外的經驗,風險投資是解決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但由于資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所以必須優先解決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問題。外資的風險投資能夠風生水起,主要原因就是它們大多采取投資于成長期或成熟期的企業,而后快速在境外上市,達到股本退出獲利的目的。但目前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缺陷,沒有建立起適合不同企業融資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不能為風險投資的退出提供多渠道、高效率的股權交易平臺,造成其投入的資金無法及時變現退出,使境內風險投資機構的資金流動性嚴重下降,產生行業萎縮。實踐證明,只有借助資本市場才能建立起市場化的退出渠道,并促進風險投資不斷循環增值。
針對以上情況,我的建議有如下幾點:
一、在科技創新領域,需要產學研融為一體,項目在研發立項階段,就要鼓勵吸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進去。因為企業和企業家是最了解市場的主體,為了不讓投入的資金無謂地“打水漂”,企業和企業家自身會根據現實經濟、市場的需求作出慎重選擇。政府只需搭建平臺,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企業、企業家投入到創新中去,并在項目取得成功,得到市場的檢驗后給予適當的獎勵和激勵。研發創新的項目只有讓企業和企業家成為主體,轉化為生產力的概率才會更高。政府和社會組織也要激勵由企業家,特別是有長遠目標的企業家成為帶動創新的領頭羊,均瑤集團于2011年成立20周年時,向社會鄭重宣布要致力于打造百年企業的目標,無論成功與否,都要給社會一個可借鑒的案例。因為有了長遠目標的企業,為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創新領域會做出更多的嘗試和投入,而不會像某些“短視的功利性”企業一般,“撈一票”就關門大吉。
二、切實落實“新36條”政策,打破各類“玻璃門”、“彈簧門”。只有更多的領域向民企開放,作為市場的主體的企業才能獲得機會去實現創新,進而發揮“鯰魚效應”,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