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
國務院要求將限購政策擴大到更多的二三線城市,而具體哪些城市須納入限購名單,估計有一段討價還價的過程。住建部說某某城市應該限購,而某某城市會爭辯說我們無需限購。是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標準,還是主管部門保留自由裁量權,我等且做看客。
還有多少城市被限購,20個還是40個,這個謎底我們都猜不出。上半年,沒有限購的城市,房價漲幅遠遠超過被限購的城市,那么,我們隨之想追問的是,當新的一批城市被限購,其他有幸未被限購的城市房價會不會應聲上漲?
這樣的擔心是基于,對房地產市場來說,變化的只是限購城市的數量,貨幣還是那么多。當A市和B市限購,而C市和D市不限購,那些一心只想買房的貨幣,很自然要流向C市和D市。假如未限購城市房價漲幅必超過限購城市的規律依舊起作用,那么,一段時間后,C市和D市就不得不步入限購之列。推論是:全國都得限購,包括縣城。
當大陸地區660多個城市和1600多個縣城都限購,那些偏好房產的貨幣就會流向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境外地區。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讓這些貨幣轉投實業?很難。其中一個背景是,2004年以來房地產投資的高收益,讓這些貨幣養成了輕輕松松賺快錢、賺大錢的習慣。當一個打火機只能掙1分錢甚至不掙錢,而一套房子能獲得50%的回報,一個開發項目相當于過去10年的辦廠收益,你怎么能要求它固守傳統地盤?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去年底以來,浙江和陜北的大量資金轉入民間借貸市場。
讓我們將目光稍微放遠一些,譬如2012年。多數人預測,如果2012年限購政策退出,房價就會報復性上漲。想必政策制定者也相信這種可能性。于是就出現了將限購政策長期化的設想。譬如,北京市房協副秘書長陳志就透露,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基本住房制度,并考慮將限購政策納入該基本制度。
將限購政策納入基本住房制度,意味著限購政策的長期化、固定化。這標志著房地產制度的一項重大的根本性變化。我個人的理解是,住房的屬性將為之蛻變,其投資屬性被完全剔除,只剩下保障和居住屬性。
這并非一項多么偉大的創新。此前我已提及,日韓在工業化加速時期,曾實行過類似一戶一宅的制度,房產投資收益的75%以上被政府拿走。住房的去投資化效果,遠勝限購令。而西方成熟經濟體,很少能看到像我們房地產市場過去7年那樣的投資狂潮。順便提一句,從政策制定者的話語權角度看,實行向前看而不溯及過往的限購政策,而不是截留最終收益的投資分成制度,乃是常理。
限購政策的長期化,住房屬性的完全去投資化,遠非建立一個房地產基本制度那么簡單。與此相關,土地制度、財政稅收制度必須作出重大改變。根據有關機構日前發布的報告,上半年,實行限購政策的城市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限購長期化后,較低的土地收入就將是一個常態。很簡單,沒那么多的開發商去買地了。那些已經患上土地財政依賴癥的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設和地方債務的雙重壓力下,情何以堪。
這一次我愿意從良善的層面來猜測這項制度的初衷。限購長期化,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徹底改變尾大不掉的土地財政頑癥及其財政稅收制度。果如是,則善莫大焉。然而,如你所知,地方政府當下因土地收入銳減而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沉重現實,繞不過去。譬如保障房建設資金不足,所以才會出現奠基就算開工的消息。
從現實主義出發,實行全國性限購不容易,限購長期化更不容易。北京市想第一個吃螃蟹,需要極大的勇氣。全國推行該制度,需要革命性的決心。有沒有改良的辦法?我建議過,在堅持限購的前提下,可以嘗試有條件地放開高端商品房的限購。當然,這需要決策層發話,否則地方政府擔不起放松調控的指責。
倘若限購成為基本制度的一部分,那么,請地產商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規劃,該轉行的趕緊轉行,否則會死得很難看。而普通老百姓也要做好物價劇烈波動的心理準備。那些被完全擋在樓市之外的貨幣,除了買進大包的黃金和奢侈品,還有可能繼續讓蘋果、綠豆、玉米、大蒜價格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