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之所以能夠隱瞞事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身份特殊而導致的行動上的傲慢——不僅僅是對普通公眾的傲慢,還有對于監管機構的傲慢。
昨日,國家海洋局發布消息稱,根據7月10日衛星遙感信息,在B、C平臺附近再次出現油帶,且經進一步海底探測發現,B平臺附近海域仍有可能發生溢油的跡象。而根據美國康菲石油公司7月6日就渤海灣油田漏油事件進行的說明,當時海底滲漏點已被全部堵住。
C平臺仍有少量油花溢出,這意味著海底滲漏點并未被全部堵住,為何美國康菲公司卻在早先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海底滲漏點已經被全部堵住?對此,存在兩個可能,要么就是在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康菲石油公司并未就該滲漏事件的全部真相向公眾披露;要么就是在6日以后該油田又發生了新的泄漏事件。
但《新京報》等媒體7月10日曾有報道,記者前一天在溢油海域現場看到,十余條大型作業船仍在進行圍油作業。現場工人稱,油面清理工作仍在進行。次日,國家海洋局即發布消息稱仍有溢油現象。由此可見,康菲石油公司此前沒有說實話。而且,如果沒有媒體的持續跟進,溢油現象很可能會蒙混過關。
那么,涉事公司發布信息為何總是遮遮掩掩?可能存在兩方面的因素:專業上的自負和行動上的傲慢。發生在遠離陸地的漏油事件,若非有專業人士的參與,普通公眾很難知悉事件的真實原因。涉事公司過分相信自己的專業能力,忽視了政府監管機構的專業能力和公眾對此事的關注度,以為可以通過搪塞就可以轉移大家的注意力。因此在事發之后,封鎖消息就成為這些公司的第一選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在6月份出現漏油事件之后,康菲公司和其中國股東中海油沒有在第一時間宣布此事件的原因——他們以為可以在不被關注的情況下悄悄將海底滲漏點給堵上。
但是,僅僅以專業的自負來解釋還很不夠,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之所以能夠隱瞞事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身份特殊而導致的行動上的傲慢——不僅僅是對普通公眾的傲慢,還有對于監管機構的傲慢。
石油行業在中國是屬于高度壟斷,“石化三雄”的能力不僅僅是在經濟意義上的壟斷,同時還體現在他們行政級別上的高配。雖然以政企分開為目標的國企改革已經進行十多年,但是大型國企的行政地位卻未發生變化,甚至越來越強化了。可供佐證的是,三家石化企業的領導人在行政級別上都是享受省部級待遇。
國家海洋局作為負責海洋環境監管的機構,從行政級別上而言,并不見得就比中海油高。在現實邏輯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能有多大的力量來對這些公司進行監管,是大有疑問的。在這樣的情勢下,涉案公司隱瞞事實也就不必“大驚小怪”。
要打破康菲公司隱瞞事實的怪現象,可行之計就在于提高監管機構的專業能力和執法力度,國家海洋局派出的聯合檢查組當前提出了“嚴肅”要求,但是到底有多“嚴肅”,康菲公司和中海油如果就是不聽,聯合檢查組能拿出什么“嚴肅”手段?
從漏油事件發生對外封鎖信息近一個月,到現在上演“真實的謊言”,涉事公司的表現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監管部門必須加強執法力度,讓事件的善后進入正常軌道,否則,不僅傷害監管部門公信力,還會埋下更多隱患。
□傅蔚岡(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