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李富永
今年全國性“電荒”再度上演,根源之一是電煤漲價電廠怠工。只是這發電成本一上漲,就要由用戶來買單。國家發改委就做了這樣的選擇:繼上調了上網電價后,近日又上調了電網的銷售電價,且后者幅度接近前者。這顯示出宏觀調控的無奈。
連環漲價的范圍,涉及安徽等15個省市,其中竟包括山西這樣的煤炭產區,自6月1日起,這些省市工商業、農業用電價格平均每千瓦時上調1.67分;而在此之前,國家發改委已于4月10日起先后上調了這15個省份上網電價,每千瓦時平均上調2分左右。
前后漲價步步緊跟,最終買單的卻是用戶。在通脹壓力巨大、穩定CPI指數猶如泰山壓頂的當下,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艱巨性以及電力市場改革的遲滯,出此下策,實屬無奈。電力作為少數高收入行業之一,如果它都不能消化成本,動輒就要漲價,其他行業群起效尤,如此一來物價如何控制?
由于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高耗能產業對電力消耗的需求不降反升,以致于今年春季以來,在傳統的用電淡季,反倒出現了自2004年以來的首次全國大范圍的“電荒”。當然也有分析認為,這是階段性緊張,是因為去年的“十一五”收尾階段,各級地方政府出于能耗和節能減排等指標考評的考慮,對高耗能企業進行了限電,暫時維持了電力供需的平衡。而今年則放松控制,使其開始反彈性復工,用電需求猛增。
但不管怎樣,許多地方政府仍然片面追求GDP增速,產業結構調整不力,局部利益干擾全國棋局,從而長期或階段性地引發“電荒”,確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協調平衡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如何考核官員的政績,越來越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
而在電力供應方面,由于煤價節節攀升而上網電價不動,虧損的電廠開始怠工,機組動輒就“檢修”。國家被迫提高上網電價。上調電價后,電網仍維護著本來就很肥厚的利潤空間。
目前,上網電價和電網銷售電價一樣,仍繼續由國家控制;
煤價名義上放開了,可一旦電廠叫苦,國家又要干預煤價,違背市場原則。于是十多年就已經開始推行的“廠網分開”改革,幾乎失去了其初衷;“競價上網”的改革目標,也距離甚遠。尤其是處于壟斷位置的電網,一直穩賺高額壟斷利潤,很少或幾乎不分擔上漲的成本。看來,半途而廢的電力改革,不能再耽誤了;煤電一體化改革,也需拆除限制其發展的行政藩籬。
盡管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強調,本次電價調整“不涉及居民用戶,因此不會對CPI帶來直接影響,間接影響相當有限”,但生產環節電力消費占全社會電力消費比例高達80%,無論是工業產品還是農業產品,都將因此而增加相應的成本,積累價格上漲的動力,這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