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缺電”的現象,正在我國東中西部多個省市上演。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警,全國電力缺口保守估計將達3000萬千瓦,堪稱近年來我國面臨的最大一次電荒——不僅提前敲門而且接踵而至。
“電荒”這道現實難題,在拷問我們什么?
從電力供給方面來看,“電荒”是“市場煤”與“計劃電”相互摩擦的寫照。
火力發電在我國電力供應結構中所占比重高達80%以上。所以,用電之“荒”問題應該追溯至發電之煤。然而,決定煤電關系的杠桿是煤電價格機制。于是,另一個問題就派生出來:煤價隨著市場供需波動持續攀升,而電價受政府管制,一旦“市場煤”遇上了“計劃電”,現實就遠不如我們想像得那么簡單了。煤電價格嚴重倒掛時,發電成本高,電價調節跟不上,就很難調動火電企業的積極性。發電企業喪失生產動力,大批發電設備便處于閑置狀態,面對“生產越多、虧得越多”,部分停產便成為市場經濟下企業正常會做出的“經濟保護”選擇。所以,“市場煤”與“計劃電”相碰撞,造成煤電價格之鏈的脫節,恐怕是當前“電荒”的根源。
對于解決電煤矛盾,不少國內專家曾給政策制定者設計了一些思路,一是煤電聯動,二是煤電聯營。而事實證明,在煤電定價機制日益脫節的情況下,無論是煤電聯動還是煤電聯營,都只是紙上論劍。要一攬子解決上游煤炭企業、中游發電企業、下游電網企業以及終端——消費的工業用戶和居民——的市場化程度不銜接問題,才能真正解決燃“煤”之急。因此,我們不妨試問:如果認為電力是一種市場化商品,在允許上游煤炭企業漲價同時,能否允許電力行業也相應彈性提價;如果認為電力對特定用戶(比如居民)是非市場化商品,而對另一些用戶(如工業企業)是完全市場化商品,那么,能否放開對后者的電價管制。總之,盡可能地在保障民生與激勵企業運行積極性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
而從電力需求方面來看,此次突如其來的“電荒”,則是一記催逼經濟轉型升級的鼓槌。
應該看到,工業用電占大頭,這是不爭的事實。工業用電量一直居高,這一方面說明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跟工業經濟偏“重”有很大關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用電荒”問題,實是由經濟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轉變,或轉變緩慢造成的。這更提醒我們,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調整經濟結構,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也是化解“電荒”的釜底抽薪之舉。
“功夫在詩外”。面對愈演愈烈的“電荒”,更應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企業,一方面實行差別電價,并作為拉閘限電的重點,以此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對于尚在老路上行走的高耗能企業,各地政府和部門應早出鐵拳、多施鐵腕,剛性降耗,下定決心關停并轉。與此同時,運用各種技術手段,促進更多企業在節能降耗增效上下功夫,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降低單位能源消耗強度,讓綠色增長“跑”過用電增長。有理由相信,堅持科學發展,善用市場規律,“電荒”也許將不再成為一道糾結的考題。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