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要牽牛鼻子。北京要治堵,關鍵在“限用”而不是“限購”。
■王東京
經(jīng)歷過計劃經(jīng)濟的人,對政府的行政“限購”應該司空見慣,不陌生。記得1979年我上大學時,大米、棉布、白糖等還一律憑票(計劃憑證)供應,若是有錢沒票,商店絕不賣你。可奇怪的是,當時并不見有多少人怨天尤人。想不到,年前北京推出汽車限購令卻立即議論四起,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憤憤不平。近來不斷有媒體問我的意見,本不想寫文章,但總推脫又卻之不恭,思之再三,這里就說說我的看法吧。
說實話,對北京啟動汽車限購,起初我并未在意。一是在我看來這僅是地方的土政策,涉及面不寬;二是我本人不等著買車,事不關己也就沒多留心。可年初列席海淀區(qū)人大會,聽到不少代表對“汽車限購”有意見。當然,大家當時針對的還不是汽車“限購”本身,而是認為目前搖號買車的做法不可取。比如一個三口之家已經(jīng)買了兩輛車,而另一家庭一輛車也沒買,現(xiàn)在雖可憑身份證搖號,但由于中簽率太低,所以覺得對之前沒買車的家庭不公平。
后來參加北京市人代會,會上又有人對汽車限購提出質(zhì)疑,指出市府此舉初衷雖好,是想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但從效果上看,卻顧此失彼,會引發(fā)一系列負面反應。是的,限購令雖實施僅數(shù)月,但某些弊端今天已昭然若揭。有專家估算,此政策若不立即改弦更張,今后北京市的銷售收入將每年減少600億元,財政收入每年減少60億元。至于會有多少人失業(yè),未見官方數(shù)字,但可想到的是,隨著大批4S店關門,很多人要失業(yè),而最終會牽累多少汽車工人下崗,眼下還說不準,也不好推測。
當然,我這樣講并不是指北京不該治堵。自己生活在北京,交通擁堵苦不堪言,要治堵我怎能不贊成?這里要討論的是,治堵是否非得限購汽車?或者說限購是否就是最好的辦法?老實講,我本人對限購并不看好。不否認,汽車限購對治堵有助,至少可減輕日后城市的交通壓力,但有兩個問題仍解決不了:第一,當下北京早已車滿為患,即使不再增新車還會照堵不誤,怎么辦?第二,“搖號”購車雖是機會平等,但卻不分輕重緩急,某些人急需用車而總也不中簽怎么辦?
若往深處想,這里其實有兩組利益要權衡:一是有車群體與無車群體的利益;二是有車群體與正欲買車群體的利益。經(jīng)濟學講資源配置,最優(yōu)狀態(tài)是大家熟知的帕累托標準,而該標準說,福利配置的最優(yōu)狀態(tài),是指在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從這個角度看,汽車限購固然照顧了無車群體的利益,也照顧了有車群體的利益,但同時卻約束了想買車群體的利益。有人歡喜有人愁,顯然是算不上最佳的利益配置。
的確,這是一個兩難問題。設想一下,假若政府對購車不加限制,讓人們敞開購買又如何呢?想買車的人當然皆大歡喜,但不買車的人就得承受交通擁堵,會怨聲載道。由此看,不論政府限購與否,都勢必傷及一些人的利益,說得專業(yè)點,都有悖于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標準。左右為難,那么政府該怎樣處理才對?我的看法,政府其實是不必限購的,或者說限購原本就不是治堵的唯一選擇,也不是最優(yōu)的選擇。起碼的一點,市場經(jīng)濟主張買賣自由,而政府用行政辦法限購算怎么回事?
我能理解政府的苦衷,所以會如此,市府也是迫于無奈,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最近看報紙,有不少人為治堵獻計獻策。給我印象深的,一是主張對上下班等高峰期的機動車輛收費;二是建議錯開上下班時間。應該說,這兩個辦法皆可取,不過操作起來我認為會有困難。比如高峰期怎么收費?是否要在城里再設收費站?若那樣無異火上澆油,交通會更擁堵;若采用電子系統(tǒng)收費,那又得有一筆不菲的投資。至于錯開上下班,好是好,車輛能分流,但上下班時間不同,政府運轉(zhuǎn)必將多有不便。
還是說我的觀點吧。稱不上什么奇思妙想,而且做起來也很簡單。依在下看,交通治堵只需一招,那就是大幅提高停車收費。近來與朋友討論,有人問,北京停車不是早有收費嗎?為何交通還擁擠不堪?我的答復,那是因為收費標準不夠高。設身處地想,假如你現(xiàn)在開車上班,停車費每小時5元,一天40元,汽油費10元,總共50元;如果打出租需70元,你當然要自己開車。但若停車費每小時從5元提高到15元,一天僅停車費就是120元,請問你今后還會開車上班么?
那次在市人代會上,有代表提到一種情況,說有的政府機關或商廈設有內(nèi)部停車場,即便提高了收費標準,可人家也未必執(zhí)行,如有些商場為招徠顧客,停車至今還是免費的。驟然聽,這事的確有些不好辦,但仔細琢磨解決也不難。我想到的,是對停車場課重稅,只要收稅夠重,“免費停車”肯定持續(xù)不了。而且還可一石二鳥:不僅限制人們駕車上班;同時還能用所得稅收改善公共交通,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有車群體對無車群體的一種間接補償。
俗語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是的,北京要治堵,關鍵在“限用”而不是“限購”。試想,若用車成本大幅提高,人們用車必減少,而用車被約束了,買不買車消費者自會盤算,哪里用得著勞政府大駕親自去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