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破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沒有民營企業的充分參與,“油荒”就會年年上演
【背景】自9月中旬始就露出苗頭的柴油供應緊張,如今愈演愈烈。近日,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柴油荒”。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營加油站因缺油而停業,而在浙江、江蘇、湖南等地,不少加油站已實行限量加油。
對這次“柴油荒”的原因,眾說紛紜。諸如需求飆升、國際原油價格攀升、煉油廠虧損減產等。甚至有說法稱,一些地方為了節能降耗,拉閘限電,結果諸多企業為確保生產,不得不大量購買柴油,用來發電,造成了“柴油荒”。
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稱,它們已為緩解柴油短缺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依然難逃“幕后推手”的指責。這兩家壟斷央企被指聯手制造市場緊張氣氛,借機推高油價。
此輪“油荒”,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近年來,“柴油荒”屢屢發生,其背后有何制度根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煒瀚認為,“油荒”的直接誘因是中國對民營企業組織原油進口的政策歧視,從根本上看則與石油經營的寡頭壟斷體制密不可分。如不能打破壟斷,不能讓民營企業充分參與競爭,“油荒”可能會年年上演。
中國現有政策規定,對原油進口實行配額管理。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民營企業進口原油按所獲配額嚴格執行,而對中石油、中石化等,進口原油時實際上是“自動配額”,不受配額限制。這抬高了民企進入石油產業的“門檻”。
事實上,當石油產業鏈上游被龐大的央企、國企控制后,“下游的準入無論怎樣放開,都不可能有接近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這就導致一旦供給短缺,市場缺乏能力迅速反應,并盡快增加供給。
王煒瀚分析說,“油荒”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政府依然習慣于用計劃體制的思路管理經濟。這令政府對非國營企業進入能源市場,“不舍得、不愿意,也不放心”,反而把市場供應的安全、國家能源的安全系于國企、央企。
“可以說,在整個石油產業,如果沒有民營企業參與競爭,就永遠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場,也不可能有健康的石油行業,‘油荒’的悲劇就會年年上演。這并非危言聳聽。”王煒瀚如此分析。
目前石油行業內部,某些壟斷性國企也在呼吁“市場化”。對此,王煒瀚指出,這并非是真正的“市場化”,而是一種“庸俗”的市場化,其實質是繼續維持壟斷格局,并擺脫政府的價格管制,鞏固其壟斷利益。
王煒瀚并不贊同“國際油價推高國內油價”的說法。他認為,目前國際油價“并不高”,并不能把國內“油荒”或煉油企業的虧損全部歸結為成本的上升。在他看來,“油荒”的根源是國內市場的封閉。這種體制性、政策性的封閉,造成了世界市場和國內市場難以逾越的鴻溝,國際上的供給因此難以“流進來”,從而降低國內油價。
王煒瀚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油荒”,必須打破行政壟斷,把“非公36條”執行到位,逐步降低民營企業進入石油市場的門檻,讓成品油的進口和生產實現充分競爭,最終讓市場形成自發的補給力量。■
(財新實習記者 游五岳 記者 劉志潔 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