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除了國美紛爭,另一件堪稱2010年最沸沸揚揚的公司事件,可能就是富士康員工連續墜樓事件。其代工模式因此備受質疑。
在深圳社科院院長樂正看來,廣東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實力,在過去30年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珠三角的工廠多為代工,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代工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
代工的兩難困境
“代工模式雖可大量生產商品,卻無法創造品牌;雖能快速提升GDP,卻無法創造高利潤;雖可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卻無法大幅提高員工的收入和福利。”珠三角政經評論員金心異認為。
富士康就是一個例子。富士康國際發布了2009年財報,收入72.41億美元,同比下滑22%,凈利潤3962萬美元,同比下滑68%。截至去年底,員工數量11.87萬,相比2008年增加了9.7%,但員工成本支出卻同比減少28%。
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代工筆記本電腦的毛利約20%,現在不到5%,與毛利急劇下滑相反的是,用工成本隨著深圳不斷提升的最低工資標準而飆升。
然而,企業利潤雖然在逐漸減少,這種生產方式運行日久,對于企業來說往往產生強烈的路徑依賴,容易形成守成意識,這讓很多企業在創造自主品牌之路上打了“退堂鼓”。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廣東和浙江有不少企業不是沒有足夠的條件和經濟實力來發展自主品牌,但一些企業只“青睞”代工生產,滿足于從加工制造環節賺取利潤的發展模式,企業只賺“眼前錢”,而在“未來錢”的規劃上,其視野往往嚴重缺失。
現實困惑
包括富士康在內的中國企業就主要靠低廉的勞動力,來賺取低廉的利潤。
承接蘋果、戴爾、惠普、諾基亞等國際訂單的富士康,在原材料成本上幾乎無利可圖。來自美國權威市場調查機構iSupply的報告顯示:“一款售價499美元的iPad,其平均成本為260美元左右。其中蘋果開發的A4處理芯片每個26.8美元,16G的存儲芯片為29.5美元。最貴的元件是9.7英寸的觸摸顯示屏,由韓國LG公司制造,每個95美元。其中與中國有關的,僅僅是每臺11.2美元的組裝費。”富士康,正是iPad全球最大代工廠之一。
“不是沒有品牌意識,只是一旦考慮到其中的風險就會不自覺地退卻。”廣東東莞一家電子企業董事長告訴記者,一個品牌從創造到推廣、建設,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花費龐大的資金和眾多的人力、物力,但這些不能保證品牌一定成功,其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全都需要企業自己承擔。
突破代工
“畢竟從廉價勞動力上獲取利潤始終有限。”廣東一家年出口過億美元、生產電源的企業董事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自身經營角度看,倚重勞動力成本優勢的OEM(貼牌生產)模式有其局限性,該企業在近幾年逐漸由100%代工出口轉型為以自主品牌出口為主,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其實富士康已意識到,必須從單一的代工模式走出來。郭臺銘曾表示,在經歷上一個黃金十年的繁榮后,下一個十年將是依賴于內地內需市場及科技轉型的十年。
據說,富士康集團后來改名為“富士康科技集團”,就是要改變形象。2006年底,郭臺銘說,富士康哪一天真正有了科技,會把“科技”這兩個字去掉。
現在富士康的科技兩字還在,但從富士康一系列舉措來看,郭臺銘試圖借助內地內需市場拓展價值鏈,打破單一代工模式,建立面向市場終端的品牌和銷售體系,進而與其制造優勢相結合的轉型思路已可窺見一斑。
而對更多的企業而言,珠三角的產業轉型升級戰略,也正是企業走出代工困局的開始。事實上很多擺脫代工的企業,已走向了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