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婭
夢想是不斷變化的,小的時候,教育不發達、信息不發達,看到年畫上毛主席在草原上接見大學生,那時候就覺得大學生是神圣的,那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大學生。但是后來上了大學,才知道僅僅成為一個大學生也未必帶來幸福,可能會發現周圍的同學當年成績不如你好,卻上了比你好的大學,于是愿望再次變化,想成為中國最好的大學的最好的專業的最好的學生。這里面有種年輕人的幼稚——你的幸福來自與他人的比較,這就像一種運動精神,激勵人們往前走,可能驅使你在這條道路上越來越好。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又變化了,這時候不再跟人比了,無論是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是一個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學家,你看了他的東西會很欣賞,但知道不需要跟他比,我有我自己的價值,有一個內在的認識,我能夠通過勤奮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對社會現象和人文現象的觀察,轉化為某種方式去影響別人,在目前這個社會階段我覺得自己挺幸福的,當然能相對自由地決定做哪些研究,以何種方式呈現。
但這些年又變了,僅僅做到自己的安逸、幸福還不夠,你發現大家都說中華民族將來在這個世界上會是最好的,但是你放眼一看,如果這樣下去的話,你會發現和歐美社會在整個社會層面比的話,對好的可能性會產生疑慮,由此希望力所能及地讓其他人更加幸福。尤其到中國的鄉村社會去走一走,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你會發現如果在我們身上稍微節省一點資源的話,會給別人帶來莫大的幸福,這不僅提高他們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覺得獲得某種情感支持,慢慢地會使得中國社會懷有愛心,每個人都懷有一種愛的話,會更懂得珍視他人的價值,個人價值受到肯定是一個公民社會最基本的價值。
張志學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行為科學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在香港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近年來,深入多家中國企業從事管理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