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戰略服務于經濟。中國經濟的未來是什么?從哲學意義上講,所謂機遇與挑戰都只是相對存在,未來能在多大程度上構成機遇與挑戰,取決于一國政府的戰略構想及各國政府間的政策博弈結果。歸納國人目前的判斷,多數學者都承認,中國未來經濟仍能保持相對較高速度的穩定增長,但對增長機遇的分析,仍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認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存在以下四個主要的機遇:一是高儲蓄率;二是工業化、城鎮化。當前我國的重化工業過程尚未最終完成,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空間更是甚大。城鎮化率仍低于東南亞平均水平,僅相當于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平;三是全球化;四是體制改革的空間:今后政府管理職能、財稅及金融等方面改革壓力和空間仍然巨大,制度與體制的深入改革,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力。
同樣,中國經濟未來要繼續保持相對較高速度的增長,也面臨各種嚴峻的挑戰。廣泛而言,挑戰來自于各個方向。這里如果就純經濟增長的長趨勢分析,關鍵性的挑戰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人口老齡化;二是資源、環境制約;三是經濟結構的失衡,也是人們常說的中國經濟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結構問題,有影響總量增長的出口與消費結構問題,有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等投資結構問題,也有收入分配結構等問題;四是國際金融秩序重建中的動蕩。
四大機遇與挑戰,對金融意味著什么?
從機遇看,在未來一個歷史時期內,高增長的動力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仍是工業化、城鎮化、全球化及中國改革的“制度紅利”(不過人口紅利因素在減弱)。高儲蓄率又為未來的增長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基礎。這一切,既給中國金融的進一步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又要求現實的中國金融,必須加快推進全球化和市場化進程,以進一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在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效率。一句話,要求中國金融應盡快全球化。
從挑戰看,作為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巨大體能的進一步發展,渴望資源、原材料,渴望全球市場,從而渴望最大限度地減弱資源、原材料對未來增長的約束;隨人口結構老齡化和養老資金的逐步積聚,在下一輪經濟趨于次高速的增長下,未來全球第一的龐大的中產階層巨大的養老金池和金融資產,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找高投資利益;同時經濟結構的再平衡,需要金融的進一步催化等等。
這一切,同樣迫切要求加快發展新型金融機制,加快金融全球化進程,以提高金融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效率。
但是,中國經濟進一步崛起之機,不同于“四小龍”甚至是德、日兩國經濟崛起之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標志著世界經濟一個新歷史時期的開始。在面對國內上述一系列挑戰的同時,中國還將面對國際金融秩序重建中一系列新的不穩定因素。
不穩定的世界金融秩序,對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對已是巨大經濟體,同時資本賬戶又未徹底開放、本國貨幣還不為世界所接受的中國而言,想經濟全球化,又必須時刻防范金融全球化中的風險傳遞。陷于外部負面效與正面效應同存、且有時前者大于后者的窘境,特別是隨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展,隨之而來的負面“反作用力”可能會更大。
這意味著,面對外部并不穩定的環境,只要在本國金融體系未充分發展和完善之前,金融的全球化絕對不能操之過急,仍需要保持必要的“風險隔離”和“減震”裝置。
這進而也意味著,匯總未來的各種環境因素,對中國金融的客觀需求不得不是矛盾的:既要金融的全球化,又必須是有限的金融全球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