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博斯
鋼鐵產能過剩在中國早已不是一個新鮮名詞,然而減產難,減掉已建成的產能更難。目前,鋼鐵業陷入這種被動的局面,其癥結在于中國式的增長模式、地區競爭和市場結構
從今年年初開始,一些內地鋼材加工廠的庫存每個月能累計一兩萬噸。讓工人們傷透腦筋的就是鋼材因長時間露天擺放會生銹,而生銹的鋼材只能降價處理,銹跡嚴重者,只能當作廢品處理了。庫存一天天增加,而煉鋼的高爐又不能停止運轉,否則損失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工廠只能虧本出售鋼材。
產能過剩已成定局
就在近期,武鋼、鞍鋼等相繼公布價格,下調幅度為300元到1200元不等。鋼廠的聯合降價可謂是鋼鐵業一個標志性事件。鋼鐵價格已由小降變為大跌,加上前段時間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因素,鋼鐵的市場價格將會大幅低于行業成本,鋼鐵企業未來可能陷入虧損。
市場需求往往是價格的決定因素,供大于求的現狀直指產能過剩。鋼鐵產能過剩早已不是一個新鮮名詞,從1999年至今,抑制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的呼聲不絕于耳。去年開始更是向過剩的鋼鐵產能密集“開炮”,據不完全統計,去年至今政府有關部門已發布不下五條抑制過剩產能的禁令。
2010年前5個月,中國產鋼2.69億噸,同比增長23.8%。6月份以來,雖然日均單產有所下降,但預計全年鋼產量約為6.2億—6.3億噸,再創歷史新高。6.3億噸,這是7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對今年我國粗鋼產量的一個預估數字。這一數字若成真,將刷新去年創下的5.7億噸粗鋼產量歷史紀錄。過快的產能釋放,超過了需求的增長,加大了國內市場的壓力。
迫于高成本、負利潤薄至市場需求低迷的現實,6月份以來,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或者準備減產。減產僅僅是生產量上的相對降低,相對容易,但是,降低產能談何容易?一般情況下,鋼廠也不愿減產。因為你減產,而別的鋼廠未必減產,減產后別的鋼企就分占了你的市場份額。此外,減產停爐會帶來設備折舊、管理等更大的成本。所以,減產難,減掉已經建成的產能更難。
中國淘汰鋼鐵落后產能始自2005年。當年,國家發改委提出關于《鋼鐵工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結構調整的通知》的文件,按照該文件,“十一五”期間,我國鋼生產能力力爭控制在4億噸左右,擬淘汰1億噸落后煉鐵生產能力、5500萬噸落后煉鋼能力。但是在隨后不到一年時間,中國鋼鐵產能就迅速超過4億噸規模。隨后國家發改委調整了調控目標,將“十一五”期間的鋼鐵產能調整到5億噸的規模。并同時出臺文件稱,2006年中國淘汰全部2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2007年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和20噸及以下的轉爐。2007年中國鋼鐵產能達到了4.89億噸,比上年又增加了6625萬噸。而原來定下的當年淘汰任務卻遠遠沒有完成,國家發改委的解釋是,“各地淘汰落后鋼鐵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暗中保護落后產能,由當地經貿委、發改委批準或企業自主建設,將原屬淘汰范疇的300立方米以下的改擴建成300立方米以上的高爐,將20噸以下改擴建成20噸以上的轉爐項目。2008年鋼鐵行業的實際產能已經達到了6.6億噸。2009年,中國鋼鐵產業龐大的產能隨著經濟危機的進一步蔓延,給行業帶來了整體的沖擊。需求的急劇萎縮和過剩的產能導致中國鋼材市場庫存積壓嚴重,價格全面下跌。經濟危機促使中國政府和行業部門再次加大對鋼鐵行業的淘汰力度。
今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又公布了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2087家企業名單,要求確保列入名單企業的落后產能盡快關停。
產能過剩的“中國式”癥結
技術層面的原因使產能擴張相當容易,其表現是供給能力的增長明顯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資金的充分供給、技術進步加速和投資增長體制瓶頸弱化的作用下,供給能力加快增長,相反,需求能力增長因受到許多中長期因素的制約而相對緩慢。這種供給增長和需求增長的潛在差距,并不一定會導致生產過剩,但是,卻為產能過剩提供了可能性。
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也直接導致了產能過剩:部分地方干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產業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弱,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產業集中度不高,無法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兼并重組難以實現,其結果是行業投資增長過度。
鋼鐵的產量和用鋼大戶的需求量這兩者的走向完全是背道而馳的。目前鋼鐵業陷入這種被動的局面,在于其前期有著過于樂觀的預期。在今年3、4月份國際鐵礦石漲價的背景下,反而去拼命擴大產量。這種追求極限式的高速“奔跑”事實上是無法長期維持的。
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對粗鋼消費量的預期數字,普遍存在預測數字遠低于最后實際需求的情況。例如,“十五”期間鋼鐵產能規劃到2005年產鋼1.4億噸,而實際2005年鋼鐵消費量達到3.53億噸。2005年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編制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指南》,對2010年的鋼鐵消費量估計是3.2億噸(上下浮動7%),實際上今年這一數字至少超過6億噸;去年年初制定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預計2009年鋼鐵消費4.6億噸,實際當年鋼鐵消費量超過5.7億噸。
今年以來,我國粗鋼產量連續5個月在5000萬噸以上,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6月29日發布的旬報顯示,6月中旬全國粗鋼日均產量為176.7萬噸,環比上旬減少1.7萬噸,據此推算,6月份全國粗鋼產量將不低于5200萬噸。
此外,房地產、鋼鐵等行業的投資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從2004—2008年固定投資增長率23.9%—26.6%之間看,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率或達32%。增長速度均保持在23%以上,而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處于13.3%—21.6%之間,前者比后者快一倍左右。投資在當期為需求,到下一期則形成供給,供給能力持續地以快于需求(最終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長,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產能過剩問題。
在產能過剩的同時,鋼鐵固定資產投資還在增長。今年1—5月,鋼鐵固定資產投資高達1356億元,同比增長13.8%,保持了較高水平。
去年,我國的粗鋼產量幾乎占據全球粗鋼產量的半壁江山,由于4萬億經濟刺激措施的推動作用,在全球鋼鐵業哀鴻遍野的金融危機之年———2008年,我國的鋼鐵業,特別是從事長材生產的中小企業卻逆勢蓬勃發展。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和房地產業的興盛,是鋼企加足馬力生產、擴產的最主要原因。而鋼鐵產能不斷膨脹難以控制的另一原因是:每一家鋼廠都是當地政府的搖錢樹。
工信部最新公布的《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明確要求普鋼企業粗鋼產量100萬噸以上,才達到行業準入門檻。這意味著未達標企業面臨出局危險,但這一規定也存在著一些細節上的落實難題。
《條件》要求普鋼企業粗鋼產量達到100萬噸以上。但100萬噸以下的普鋼企業數量不少,占據全國鋼鐵產能的大概10%左右。之前的控制產能政策,導致一些地方瞞報產量。例如產了120萬噸,小企業上報只有80萬噸。還有,假如一家小型鋼企合法登記,裝備、環保都達標,只是產量略差一點達不到100萬噸,是不是一定要淘汰出局?是否允許其整改?這些問題都對《條件》的最終落實構成一定挑戰。然而,一個年產量接近百萬噸的鋼鐵企業,雖然是小鋼廠,還不足以達到行業門檻,但即便按照目前較低的市場價格,一年的銷售額也在30億元左右,無疑是當地的就業、納稅等大戶。設置行業準入門檻固然是個好辦法,但由于牽扯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政策落實會遇到很多困難。
我國鋼鐵企業眾多,集中度相對較低,企業的產品差異化小,市場競爭激烈。 一是我國企業的組織形式多樣化,地域分布廣泛,原料資源控制數量差別較大。從企業組織形式看,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并存,中央直屬企業與地方企業并存,外資與內資企業并存,這就使得成本負擔等差距較大,低成本企業將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從地域與分布上看,除了產能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和江蘇等沿海區域外,還有部分企業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原因,這些地區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生產成本較高,競爭相對較弱。另外,還有部分企業自己有礦山和焦炭資源,在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具有很好控制成本的手段,在市場中具有競爭優勢。
根據2008年鋼鐵產量最新統計,我國前十家鋼鐵企業的產量只占全國總產量的42%,相比國外平均占70%以上還是相對較小的,這就決定我國鋼鐵行業同業競爭較多。目前我國除了少數企業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外,如鞍鋼的優質板材、武鋼的冷軋硅鋼、太鋼的不銹鋼等,除此之外,大多數企業都是普通鋼材產品,如中板材、小型材、螺紋鋼和線材等,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產能過剩嚴重,各企業主要靠低成本及低價格競爭,使得高成本的企業難以為繼。
此外,由于一段時期內市場緊俏加之產業政策的鼓勵,我國高附加值的鋼鐵品種如不銹鋼、寬厚板、熱軋和冷軋薄板等產品的產能擴張很快,造成高端產能過剩,低端產能相對不足。例如,近幾年我國每年新增粗鋼能力5000萬噸左右,其中90%的對應品種為板材。以冷軋板材為例,2001年至2007年,我國各類冷軋機組的產能由1300萬噸升至5000萬噸,2008年底更是達到7500萬噸,遠遠快于同期我國全部鋼材產能的增速。這種結構性矛盾,是造成過剩的又一主要原因。
目前鋼鐵行業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結構問題——產業分散,落后產能所占比重大,企業競爭力不強。最新出臺的政策也存在著一些細節的落實難題。
從1999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鋼鐵全行業虧損起,就開始提到產能過剩這個說法。但限制產能卻越限越多,這其中最深層次的一個原因是,我國鋼鐵需求還沒有達到頂峰。
根據世界各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驗來看,一國只有基本完成工業化,其鋼鐵需求才會達到頂峰停止增長,社科院研究報告認為,我國到2020年前后才能基本實現工業化。無法限制產能的原因之一是市場需求,未來幾年鋼鐵需求還會增長,但是可能增幅會放緩。
調與控并舉的解決之道
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只能依靠市場競爭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再加上必要的宏觀調控。 布局問題即“重組”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而未來鋼鐵業重組也將鎖定“跨區域”。
其實,國務院文件已明確指出,支持優勢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最終培育形成3家至5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6—7家具有較強實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力爭到2015年,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例從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推動鋼鐵工業結構調整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加快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是市場結構調整的重要一步。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及體制改革滯后,使得許多鋼鐵企業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難以實現,導致產業集中度不高,生產主體過多引發過度競爭及盲目擴張。據2009年1月至8月的統計數據,前9家產能1000萬噸以上的鋼企,只占全國產量的38.9%,武鋼、鞍鋼等巨頭產量僅占全國的17.3%,遠不足以引導和控制行業動向。而美國前4大鋼企占全國產量比重為64.1%,日本前4大鋼企占75%,產業集中度相當高。從這些年的發展趨勢看,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不是提高了,而是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不少企業想通過自我擴張達到千萬噸級、兩千萬噸級,有些地方出現了小鋼廠要變中型鋼廠,中型鋼廠想變大鋼廠,大鋼廠要變特大型的自我擴張、盲目發展的現象。合理解決該問題的最佳選擇是統籌規劃、聯合改組,按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原則,發展大型鋼鐵聯合集團。
在這方面我們有經驗,也有教訓。比如原來在山東、河北、遼寧等一個省內同時要上兩個或幾個千萬噸級鋼鐵企業,只從單個企業自身出發,缺乏全省或跨省的總體發展戰略考量。近兩年來,各省先后聯合成立了全省范圍的鋼鐵聯合集團,由原來的千萬噸級一下子提升到三四千萬噸級,在全省總量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企業規模上升了兩三千萬噸級。以河北鋼鐵集團為例,原來大部分是不足千萬噸級鋼鐵企業,成立聯合集團后,最終發展成為四千萬噸以上的大型聯合集團,既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又有效控制了總量,有效地控制了產能過剩。據鋼鐵行業內部預測,通過3—5年激烈的市場競爭,僅僅無縫鋼管行業就將會通過“洗牌”形成5—8家年產能在200萬噸左右的企業集團,呈現新的市場格局。
對于鋼鐵企業來說,產能過剩導致其發展越來越受到上游成本和下游市場的擠壓,鋼企能否獲得更大利潤,一方面要看成本轉嫁能力;另一方面,要看鋼企轉變經營模式、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加強新產品研發的步伐。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除了少數企業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外,如鞍鋼的優質板材、武鋼的冷軋硅鋼、太鋼的不銹鋼等,大多數企業都是普通鋼材產品,如中板材、小型材、螺紋鋼和線材等,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產能過剩嚴重,各企業主要靠低成本及低價格競爭,使得高成本的企業難以為繼。
為此,企業要順應需求變化,引導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一方面,要消除優化產品結構的誤區,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附加值和優化產品結構。過度追求高附加值而淘汰低附加值產品,不僅會造成高附加值產品不能體現其高附加價值,而且市場供需不合理將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要使新建長材項目和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目前由于長材產品市場供應緊張,在短期內產品的利潤是可以得到保證的。從近幾年的市場銷售情況看,中小型鋼鐵企業的低端產品基本上實現了產銷率100%和90%以上的產能利用率。這說明只有新建長材項目和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材供應緊張的問題。
另外,統籌國內外市場。在這方面,擴大內需是防止或減少產能過剩的主要措施。可以通過進口替代去挖潛力,如目前我國每年要進口鋼材1500萬噸以上,只要我們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部分產品完全可能以產頂進,提高國有鋼材市場占有率。隨著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不斷實施,可以在民生工程、環保工程、高科技領域去挖掘潛力;可以通過發展深加工,增加鋼材消費去挖掘潛力,如開發鋼結構市場、發展焊管;也可以通過加大進口的管制和反傾銷的力度保護國內市場。另一方面,開拓國際市場,減輕國內市場壓力。當前,鋼鐵產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從企業自身來看,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從企業出發,要立足于提高國際競爭力,強化產品結構的優化,提高產品的質量,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努力保持自己在國際市場的適當份額,并將此作為企業的一項戰略任務和方針。從國家層面來看,要立足于確保我國鋼鐵產品國際市場份額的基本穩定,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地研究并盡快落實和改善我國鋼鐵產品出口的外部環境,實施適度靈活的出口關稅政策,建立起鋼鐵產品“走出去”的風險規避機制,等等。
目前我國鋼鐵工業中,企業的風險分析技術和手段落后,企業一味追求短期的業績或者產值,風險意識淡薄。許多企業的投資決策,對市場沒有做深入系統的分析就匆匆上馬,甚至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這是導致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鋼鐵企業還需要加強風險意識,在上項目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定要進行深入系統的技術分析和市場分析,清楚自己的競爭力,慎重決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