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峰
中國在國際農業市場上的任何小小動作,都會被西方人士置于放大鏡下仔細研究,“善”加利用。
由于受旱災影響,今年我國玉米進口量創15年新高。這本來是我國應對自然災害帶來農作物減產的一個暫時性和偶然性舉措。但在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眼里,這卻被視為“中國自給自足”的糧食供給面臨考驗的信號。
“中國自給自足”的糧食供給情況到底怎樣?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日前表示,預計今年我國玉米產量可達1.68億噸,較上年增403萬噸,國內玉米供應總量仍然高于需求。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強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明確表示,“國家現在存有足夠數量的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玉米庫存。國家將堅決打擊囤積炒作行為,穩定國內玉米市場。”
既然我國糧食價格除了投機性炒作帶來的短暫波動外,總體運行平穩,并不存在西方人士擔心的安全問題,為什么西方人士卻總喜歡對中國正常的糧食進口小題大做呢?
城市化進程加速,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造成農村耕種勞力的減少;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對肉食需求的快速增加,進而間接增加糧食消耗量……這些都是我國糧食市場面臨的內部挑戰;生物質能源發展對糧食的巨量使用,造成糧食供求失衡;主要產糧大國受自然災害影響,限制糧食出口,加劇糧食價格波動;國際炒家對農產品的炒作,讓糧價脫離基本面運行……如此種種,則是中國糧食市場面臨的錯綜復雜的外部形勢。
正是這些挑戰和形勢,讓國際糧食供求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打擊而失去平衡,世界上各懷心思的目光總是緊盯中國。
在西方一些人士眼里,中國是個人口眾多、對糧食需求巨大的國家。改革開放30年間,西方就一直不斷預言:中國需求增長將導致全球性的糧食緊缺。然而,盡管預言不斷,但所有預言都一一宣告失敗:中國依靠自己有限的耕地、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政策支持,不僅保證了國內99%的糧食自給率,也為世界糧食市場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即便如此,每當我國因為短暫需求而從國際農業市場進口糧食,西方人士總是神經緊張。他們擔心中國如果出現“糧荒”,中國如果大舉從國際農業市場進口糧食,巨大的需求將會沖擊國際農產品市場,造成全球糧價大漲。這樣的思維,明顯是西方人士有色眼鏡中的“中國威脅論”的翻版,而近來西方諸多評論正是這一老調的重彈。在這些人眼里,西方發達國家在生物質能源方面對糧食的巨大消耗,以及因此對國際糧價產生的不可小視的影響,完全可以視而不見,而中國哪怕進口一點點糧食,都是石破天驚的大事。
除了既有的成見甚至偏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一些炒家總想放大中國進口糧食的效應,為其在全球農業大宗商品市場上操縱和大肆炒作,提供假想的基本面支撐。全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孕生出了泛濫的流動性。這些泛濫流動性生成的超級熱錢,從原油市場、金屬品市場到農產品市場,東沖西撞,擾亂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秩序,使價格與實際需求經常處于脫節狀態。近來,受俄羅斯、烏克蘭相繼限制糧食出口的影響,大量熱錢深度介入國際糧食市場,造成糧價猛烈上漲。為了方便操縱,也為了順利出逃,這些熱錢的代言者,緊抓中國進口糧食的題材,對“中國因素”大加渲染,試圖通過捕風捉影的猜測,干擾市場預期和運行方向,牟取暴利。
西方人士大肆炒作中國進口糧食的題材,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用心。眾所周知,目前外資糧商在中國糧食市場加速“跑馬圈地”,從北方搶購小麥到南方高價收谷,外資企業正全面進入中國糧食收購市場。由于外商資金實力雄厚,在糧食市場上開秤早、出價高,收購較為活躍,因此,這些外資糧商在囤積大量糧食后,非常期待糧價上漲,也有推高糧價的強烈沖動。只是考慮到哄抬糧價,將會受到政府的嚴厲監管和處罰,這才有所收斂。不過,他們也深知,漲價需要理由,于是,外資糧商的國際代言人,便會利用中國進口糧食對國際糧價的影響,大造輿論:如果國際糧價“漲”聲一片,國際輿論也造勢糧價上漲,那么,滲透進我國的外資糧商將會“理直氣壯”地對手中的糧食實施漲價。這種漲價,外資糧商自己直接受益外,還會間接增加我國對糧食市場的調控難度,推高CPI,最終增加整個宏觀調控的壓力。盡管“一石多鳥”的效應,有點出人意料,但卻是某些西方人士非常期待和樂見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