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關于外資企業與人民幣升值,流傳著這樣一個小故事:假設以前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一個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了100萬美元,也就相當于800萬人民幣,建廠發展;當人民幣升值到1美元兌換4元人民幣,此時,就算這個外資企業前期投入的800萬人民幣沒有賺到1分錢,它也可以把這800萬人民幣按4:1的比例兌換成200萬美元,捧著賺到的100萬美元高高興興回家了。
從這個故事來看,似乎人民幣升值對外資企業是件絕對的好事。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國際分工和外包業務的深度發展,尤其是部分國際化企業已將商業供應鏈深深融入中國經濟之中,部分外資企業因人民幣升值獲益頗多,部分企業也承受一定匯率損失,但大多數企業對目前的緩慢升值,表示“影響不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認為,樂于看到人民幣升值的,是那些生產不在中國,但是產品銷往中國的外資企業;而會受到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的,是既在中國投資,又把中國作為重要出口基地的跨國公司,比如摩托羅拉,人民幣升值將損傷企業的出口競爭力。
不過,張永軍也認為,像摩托羅拉這樣的IT企業,由于技術進步快,可以通過推陳出新的方式提高價格,因此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其影響應該也不會太大。
對于在中國設廠、又主要在中國銷售的外資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對他們的影響不太明顯。一位汽車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大部分全球汽車廠商都在中國設有合資公司或者全資工廠,如通用汽車、大眾汽車、寶馬汽車等,以便滿足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需求。這些公司在中國的工廠中使用的零部件,常常有多達一半以上是需要從總部所在國進口的,少量的高端汽車品牌甚至是直接整車進口到中國,而人民幣升值將降低進口的成本,因此升值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認為,外資企業來中國投資建廠,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其他資源,通過低成本為它們全球市場供貨。比如珠三角地區,很多外資企業設立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同樣采用的是“三來一補”的運作方式,原材料、產成品兩頭在外。
如果人民幣升值,對于這樣的外資企業來說,雖然原料進口的匯兌收益可以抵消一部分產品出口的匯率損失,但對于具體某個企業而言,最終損益情況還比較難以確定。即使是采用將產品提價的方式,由于出口產品在時間上的相對滯后,企業的匯兌損益同樣不可預知。
商務部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外資企業出口的73.4%為加工貿易,占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84.1%;外資企業進口的49.7%為加工貿易,占加工貿易進口總額的84.0%;外資企業中的加工貿易形成的貿易順差占加工貿易總順差的84.2%。張永軍認為,人民幣升值對這些加工貿易順差較大的企業來說,并非好事。
同時,張承惠還認為,對于把研發機構設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會造成它們成本的上升。雖然國外的人才成本比中國高,但是如果人民幣升值,對于外資總部來說,以人民幣支付的人才成本必然會比升值前增加。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各類研發中心超過1200個,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電子通信、生物醫藥、交通化工、軟件設計等多個領域。
另一方面,對很多跨國公司來說,隨著在中國市場銷售規模的不斷擴大,它們在中國獲得的利潤也越來越多。像一些快消行業的外資企業,比如百勝餐飲集團,它在中國擁有約3500家肯德基和必勝客等門店,而且幾乎以每天增加一家新店的速度繼續擴張。人民幣升值雖然會使這類企業產生匯率損失,但它們依然可以憑借不斷增加的凈利潤進行彌補。
對于像美國的沃爾瑪和法國的家樂福這樣的大型外資零售商,張永軍認為,一方面,它們主要靠貿易流量來獲得收益,相對于工業企業來說,利潤率會比較低;另一方面,雖然沃爾瑪在全球70個國家擁有供應鏈,但是從數量上看,由于沃爾瑪追求的是最低的產品成本,因此在中國采購、出口到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東西,肯定比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采購、進口到中國的東西多。因此,綜合上述兩方面的因素,外資零售商們受到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會比較明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