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昨日(7月15日),首鋼新聞處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首鋼與通鋼的重組即將“塵埃落定”。但對于重組的具體方案,他表示,在沒有簽約之前,不方便透露具體細節。
記者隨即先后多次撥通通鋼宣布部門的電話,無人接聽。
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今日雙方在長春簽訂協約。根據計劃,首鋼將以控股方式重組通鋼。
不過,談到雙方的重組過程,上述首鋼人士坦言,”很費周折“。
相關報道稱,“陳國君事件”發生后,吉林省曾主動找到鞍鋼集團、首鋼集團和湖南華菱鋼鐵集團三家鋼鐵企業,與三家公司就通鋼重組一事進行洽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了解到,此前因為對于重組條件和重組方式存在很大分歧,鞍鋼集團和華菱鋼鐵集團先后退出了重組談判,最終只剩下首鋼集團一家。
首鋼董事長朱繼民此前公開表示,在吸取建龍重組通鋼失敗的教訓后,首鋼在和通鋼接觸時首先爭取了對方職工的信任,重組一事取得階段性進展。公開資料顯示,朱繼民在今年5月中旬時率公司高層親自考察了通鋼的鐵礦基地。
“雙方整合主要還是考慮到戰略需要,重組也符合首鋼發展的整體規劃,具體說是首鋼在東北市場的戰略布局。”一位行業人士如此表示。根據首鋼的計劃,通鋼部分低端產能將置換成熱軋、冷軋等較高端的生產線,產能保持在500萬噸至600萬噸左右。
“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整合主要還停留在政府推動指導型為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此次首鋼和通鋼的整合就是跨區域的整合。而涉及到稅收分配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一般反對跨地區重組。
媒體此前報道稱,首鋼原計劃今年6月份簽署協議的前提是重組調研的結果符合預期,但當時“談得不太好”。“承諾既出資又出技術的首鋼,希望無論在改造通鋼過程中,還是通鋼脫胎換骨后,都能對其掌握主動權。”
公開資料顯示,通鋼集團現具備年產鋼600萬噸的生產能力,去年在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203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排名第104名、在入圍的500強的65家鋼企中排名第32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