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 龍金光 實習生 常麗麗 發自北京 一直在爭議中走走停停的收入分配改革,有了最新的進展。人保部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專訪時稱,我國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條件已具備,收入分配方案今年內應該會出臺。
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常興華指出,當前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中收入比重都較大;企業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比較適中,而在再分配中居于弱勢地位,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份額都較低,有待提高。
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條件已具備
備受關注的收入分配方案年內或將出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昨日對收入分配改革問題,做了公開回應。
他指出,收入分配方案今年內應該會出臺,因為中央提出有關方針已有幾年了,現實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現在收入分配不合理、貧富差距拉大是公認的、不爭的事實,如果再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
蘇海南稱,中國現在應該說基本具備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條件,所以應該在“十二五”規劃或者政府的工作計劃里面,酌情考慮或者采取類似的做法。如果年均工資增長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所以,經過測算以后,不妨也可以提出這樣的目標。不過蘇海南也指出,“這是一個宏觀的大盤子,在具體落實的時候,不是人人收入都翻一番,只能力爭大多數人收入有大幅度增加。”
收入分配領域如今正面臨著很多問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維持在3.3倍左右,行業間差距最高達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戶與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數金融國有企業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會平均工資的100多倍,而個別企業高管的天價薪酬是社會平均工資的2000多倍。
另外,部分企業存在拖欠、克扣工人工資的情況,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壟斷性企業享有高水平的津貼補貼、福利待遇,與一般用人單位拉開了不合理差距。而且,二次分配制度也不完善。比如用于民生建設特別是社會保障方面的額度不夠大,轉移支付給農村、貧困地區的資金還不夠多,且并沒有完全將其分配比例制度化。這些問題必須加快解決。
2009年4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出臺《關于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問題。這顯示了高層試圖通過收入分配調整真正啟動內需和消費的決心。
收入“倍增”對消費市場的影響
在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常興華看來,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中收入比重都較大;企業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比較適中,而在再分配中居于弱勢地位。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份額都較低。
常興華表示,居民初次分配份額較低,意味著勞動收入份額較低,相對應的資本收入份額會較高。由于資本所得的投資傾向要高于勞動所得,而消費傾向低于勞動所得,所以初次分配格局中居民份額較低就決定了我國今后幾年的發展模式將仍然以投資和出口帶動型為主,而非消費拉動型。居民再分配份額較低反映了政府收入調節職能的缺位和作用的不完善。2000-2006年,我國國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由526億元增至2121.5億元,在GDP中的比重由3.31%增加到5.28%,而2006年美國政府僅社會保險福利支出一項占G DP的比重就高達12%。我國政府收入調節職能尚需加強。
中國目前在調的是再分配。2009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長11.7%,中央政府投向社會保障的財政資金為2906億元,增長16.6%,這是首次投向社會保障的資金大幅度超過財政收入增長,它的實現也表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中國在社會保障領域已經做了很多事情,比如義務教育的免費、城鄉低保、醫療保障的全覆蓋、農民養老保險的推進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5月份,全國人大財經委就收入分配結構問題進行了密集調研。調研結論之一是建議減輕競爭性行業企業稅負,騰出空間給員工增加工資。
這項建議也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近的提議類似。據媒體報道,人保部建議,一方面繼續推行勞資工資集體協商,另一方面探索稅收優惠等措施在內的新思路。這些思路包括對提高職工工資的困難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來促進實現員工工資的正常增長。
長江證券分析師李冒余認為,除了制造業工資的提高,收入分配向社會低收入階層的傾斜,以及農民收入的快速提高,都體現出重估的成果。即使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向消費社會的轉型不可避免。
李冒余表示,雖然都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但是收入差距的縮小將使得一般消費品需求依然存在較大增長空間,而高端消費品如汽車和住房等需求被中高收入群體透支后,其后續增長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意味著,國內勞動力重估的滯后以及房價透支的提前,決定了短期內不可能直接進入高收入與高消費社會,而是在收入長期增長中出現消費的逐漸擴散。而在新增長點真正出現之前,傳統產業在中長期內都將遭遇估值向下的壓力。
對“代工模式”可能帶來的沖擊
“勞動力成本上漲對各行業影響不一!鄙赉y萬國分析師李慧勇發布的研報指出,從勞動力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比重的數據分析看來,占比較高的行業為港口、機場、環保、公路運輸、化學制劑和鐵路運輸等,而10%勞動力成本變動對環保、棉紡、公路運輸、服裝、毛紡等行業的凈利潤影響居前。勞動力成本在重工業行業中占比相對較低,在輕工業、加工制造業以及第三產業中占比較高。因此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主要沖擊的是后者。勞動力成本在采掘業中的成本占比為33%,食品制造業在15%左右,商業飲食業在33%左右。這勢必將對“代工模式”帶來一定的沖擊。
緩解勞動力成本的上漲的主要途徑,李慧勇認為,可以通過區域轉移應對成本上漲。在中國,可以將企業遷至工業園區、保稅區等,享受更多政策優惠;或將企業由東部搬至中西部地區;或進行對外投資,將企業轉移至成本更加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此外,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加以應對。通過提高技術水平、裝備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提高品牌知名度、產品差異化等增加附加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