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漢橋報道
產品質量曾是豐田汽車的生存之本,也正是如此,豐田汽車才得以成為全球汽車制造業的標桿,其精益的生產模式更是被眾多希望提高效率的公司所效仿,但現在,正在不斷發生的召回事件卻讓這家標桿企業備受煎熬。
更重要的是,豐田召回事件也給中國制造業敲響了警鐘,貪大、求全,為了快速擴張而忽視產品質量,終將會遭到市場的遺棄。
“包括中國在內,豐田在全球范圍實施了大規模的召回,這給中國的消費者帶來了影響和擔心,在此我表示真誠道歉。”3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豐田召回”記者說明會中,豐田總裁豐田章男又一次向中國消費者道歉。
道歉,道歉,再道歉!在不到一個月內,這位53歲的豐田家族第三代繼承人,已先后在東京、華盛頓就“豐田召回”問題開了發布會。只不過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豐田章男是在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后,直接從美國飛到北京。用他本人的話說,此前雖也曾經向中國消費者道過歉,但其更希望能由他本人通過新聞媒體,直接向中國消費者說明情況。當日,與豐田章男一起出席記者說明會的還有豐田中國本部部長、豐田中國負責人以及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的高管。
應該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豐田通過它聞名于世的“持續改進”方式,讓安全與質量始終排在企業發展的第一位,并逐步樹立起自己的聲譽。
但近幾個月以來,豐田公司接連曝出油門踏板、駕駛座腳墊、剎車等部件缺陷,不僅讓豐田賴以生存的質量金字招牌褪色,更讓這家備受尊崇的汽車制造商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考驗。
數據顯示,在豐田身陷召回漩渦之際,1月,豐田在美國市場只銷售9.9萬輛,環比下降了15.8%,這也是豐田數年來首次月度銷量跌破10萬輛。
在中國市場,新華信日前的調查則表明,如此頻繁且大規模的召回,已經引發了消費者對豐田乃至整個日系車的信任危機。
“豐田太過自負了,對規模和利潤的過分追逐造成了對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滿意度的忽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過度擴張給著名的“豐田生產方式”(TPS)帶來巨大壓力,從而擴大了供應鏈環節的風險。特別是近幾年來,當豐田超越了通用汽車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后,過多的產品線讓豐田生產方式不堪重負,質量更是難以維系穩定。
在3月1日的說明會上,豐田章男也坦承,豐田的發展速度已超出自身能力,使豐田長期以來最為重視的對于造車的苛求而有所疏忽,豐田已經“深刻反省”。
“其實,豐田此次在零部件產業鏈上發生嚴重問題,也是在警示中國的汽車自主品牌——做事情不能太超過自己的能力,像豐田這樣的全球第一大車企尚且犯下這樣的錯誤,中國自主品牌更不能盲目擴張。”對此,資深汽車評論員鐘師提醒道。
實際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但自2004年我國正式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來,截止到2010年2月,6年來共召回車輛只有300萬輛(不含進口車),自主品牌則不到12萬輛,而在美國,2008年就實施召回了778次,涉及車輛2220萬輛,這也反映出部分國內車企還在隱瞞本應該召回的事實。
“特別是中國自主品牌鮮有車型召回,我們對此并不應該感到慶幸,這并不能說明它們的產品就沒有質量問題。”資深汽車評論人賈新光則表示,事實上,召回很大程度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保障,但目前《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相關條款還有完善的余地,比如強制召回責罰太小。另外,由于《汽車三包規定》等規章遲遲未能出臺,也讓一些車企存有僥幸心態來對待產品質量問題。
業內人士則認為,豐田召回既給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制造敲響了警鐘,也給中國制造提了個醒。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似乎正在沿著日本制造業的路線前進,嚴重依靠出口,企業為利潤瘋狂擴張而忽視質量,比如此前的輪胎、玩具等一系列商品都步入過“召回門”,讓“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遭受到嚴重的信任危機,如果企業發展不回歸本源,也許要不了幾年,中國就會步入日本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