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世界最大的汽車企業最近多次發生質量疏忽,不能不說是世界車壇的悲哀。日系車頻發質量缺陷似乎是中了某種魔咒,而點破這種魔咒對于未來日本制造業乃至世界汽車制造業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豐田的噩夢仍在繼續,本田的麻煩接踵而至。1月29日,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本田汽車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旗下飛度和JAZZ(飛度在歐洲市場的名稱)等三款緊湊型轎車,召回數量為64.6萬輛。
召回的原因是車輛一個主開關存在缺陷,可能導致水流入電動車窗開關而引發火災。本田汽車公司迄今已接到3起因這一缺陷導致車輛起火的報告,2起在美國,1起在南非。
本田此次召回車型涉及北美、南美、歐洲、南非以及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市場。其中,美國市場共有14萬輛。召回并未涉及中國市場。
日本專業人士分析,日本汽車頻繁發生的大規模召回事故,正在殃及“日本制造”的形象。
2008年日本豐田汽車首次超過通用,成為全球最大汽車企業,這對于整個日本制造業來說,不啻為一種驕傲。但隨后更多的麻煩也像膨脹的銷售數字一般接踵而至,質量危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企業業績下滑。
日本汽車工業協會1月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日本國內汽車產量比上年下降31.5%,為自1966年有這項統計以來的最大降幅。
2009年,日本國內共生產汽車793.4516萬輛,是最近33年來首次跌破800萬輛水平。其中,乘用車686.2161萬輛、卡車98.5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0.9%和34.7%,均為歷史最大降幅。前三大企業豐田汽車、本田汽車、日產汽車全年銷量同比分別下滑12.9%、10%、9.4%,同樣創下歷史新低。
由于豐田公司強調全球擴張,產品開發過程被削弱了,成為業界共識。《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在衰退和通縮形勢下,近幾年日本企業不顧一切地削減成本,是導致投訴激增的一個原因。
東京Fukoku Capital Management Inc。的CEO Yuuki Sakurai直言,豐田汽車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它實現了擴張,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掌控擴張后的局面。
去年6月,豐田公司已故創始人豐田喜一郎的孫子豐田章男出任總裁,上任不久即公開檢討公司擴張戰略。他甚至認為,過去10年來,豐田以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為目標盲目擴張,背離了公司長久以來以服務客戶為宗旨的核心價值觀。
而日本汽車廠商在上世紀70年代,針對零部件供應商的管理體系革命,則是希望供應商不斷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縮短交貨時間,而這種建立在主機廠“精益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緊密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在達到一定極致之后,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劣勢。
“過分密切的供需關系可能會妨礙采購過程最優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董建平表示。隨著供應商資源趨于全球化,建立透明、公正、全面的供應體系無疑是利于整車企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
而去年年底,豐田汽車逼迫供應商在今后幾年大幅降價,這個要求是豐田最近幾年歷史上幅度最大的一次。豐田希望未來3年內零部件成本可以削減30%,以達到保持自身高利潤的目的。
但此舉卻備受質疑,研究公司思邁汽車信息咨詢(CSM Worldwide)的西本正敏(Masatoshi Nishimoto)表示,僅靠供應商不大可能滿足豐田的要求,“豐田自己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更迅速地切換到全球平臺,使用更多通用部件等。”但從頻繁暴露出的質量問題上來看,豐田顯然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
汽車業的掣肘也許是日本制造光環不再炫目的一個縮影。以注重細節和做工而聞名的整個日本制造業,在國內同樣面臨著消費者投訴、事故報告和產品召回數量的大幅攀升。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在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財政年度內,除了汽車、食品和藥品之外,日本國內銷售的因安全問題而被召回的產品,比三年前增加80%以上,達到189種。
千方百計削減成本、提高全球競爭力的日本企業,卻在“無意中”拉低了日本制造業的整體質量。看來,需要找到良藥的并非只是日本汽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