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遏制”房價的第一槍,為何會打在“拿地首付”這個目標上?
抬高拿地的門檻,必然導致房地產市場“地根”收緊、地產商捂盤惜售更嚴重,從而導致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房價只會更高,這樣能遏制房價嗎?
抬高拿地的門檻對于不缺資金的房地產商來說,應該是利空中有利好,可是為什么昨天滬深兩市一片慘綠,地產股一律暴跌?
“拿地首付不低于50%”,近日5部門出臺新政的消息一出來,市場上一片議論,一些人茫無頭緒。
“首付50%”這根硬杠杠,首先要打擊的對象,無疑是囤地炒地。而囤地炒地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長期以來,拿地這個環節上一直存在一些不規范的現象,比如:有的開發商拿了地不交全款甚至不交錢,等房子賣完了再交;有的地方美其名曰是為了城市建設,其實地方政府暗地里把許多應該收的費用減免,或先征后退,以“招商引資”發展房地產;還有個別項目,并沒有交給有條件、有實力的開發商去經營,而是交給有背景有來頭的個別人或者團體……這些貓膩,使一些利益集團“空手套白狼”囤地炒地,實為地產界腐敗的源頭禍水。這就不難理解,政府整頓房地產市場,為何會首先從“拿地首付”這個環節上著手了。
囤地炒地向來難治。其實,提高拿地首付這個“新政”,其力度還遠不如堅持“開發商囤地不建二年以上,所囤土地即無條件收回國有”這項已有政策。既有規定得不到有效執行,其主要原因是,長期主導房地產業利益的“鐵三角”(地方政府、銀行和開發商)這條利益鏈還難以割斷。既然“事后追究式懲罰”執行難,那“事先設置門檻”就不失為更可行的方法。
寄希望于一道門檻就解決囤地炒地這個根深蒂固的問題是不可能的。拿得到地的人其實根本不用發愁從銀行貸到款;對于不差錢的央企“地王”們,即使將“拿地首付提升到100%”也難不倒他們——“人家不缺錢,缺的是地”;規定拿地首付比例只會攔住一些沒有過硬關系的中小型企業,對于不愁拿不到錢的主來說,這道門檻反而是大開方便之門。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地產業殘酷淘汰賽,會從拿地開始。
總體來看,規定拿地首付打擊囤地炒地,不僅體現了中央政府杜絕土地市場腐敗浪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對土地這塊資產精耕細作的決心,而且它同時還宣告了房地產市場一個“土地為王”時代的正式到來。
“遏制”房價是中央政府的既定方針,但規定拿地首付還不足以直接“遏制”房價,因此可以預見,在“第一只靴子”落下來之后,還會有第二只、第N只靴子落下以打擊囤房炒房,二套房貸的優惠政策很可能會被取消,這才是昨天地產股暴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