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小朱 郭曉軍發自北京
胡舒立率團隊“集體出走”已塵埃落定,據稱該團隊正在籌備新雜志;《財經》也迎來了新的管理人員,基本實現了平穩過渡。但這場風波似乎并未告一段落,近日,雙方的矛盾從彼此對外界遮遮掩掩到逐步公開化,一些內幕也逐漸浮出水面。
《財經》雜志主管單位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以下簡稱聯辦)近日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存在一個名為 “北京智點原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企業,其在9月份的新增股東多為原《財經》采編和經營部門的高層。
聯辦認為,原《財經》團隊早已“精心設計好了離開的步驟,在離職前已經組建或者參股到競爭性媒體之中”。是“因為利益的驅使,部分《財經》團隊成員才會以一種不道德甚至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方式,身為《財經》人,卻在私下進行嚴重損害《財經》雜志利益的活動”。
原《財經》管理團隊則認為,是聯辦想要控制編輯權從而控制 《財經》,“處心積慮”逼走團隊,其實質是采編控制權之爭。
矛盾之一:采編權之爭
聯辦:堅持采編經營獨立架構
1998年,聯辦負責人王波明邀請胡舒立創辦雜志時,胡曾有兩個前提要求:一是200萬元的預算,二是聯辦不能干涉采編工作。王波明答應了。
《財經》雜志無疑帶有強烈的胡舒立個人色彩,一直保持“獨立、獨到和獨家”的風格。而《財經》人事風波的緣由之一,是胡最終無法忍受聯辦對采編越來越多的干預而提出談判。而聯辦認為,《財經》并非胡舒立一個人的《財經》,聯辦對《財經》雜志從創辦之始便是完全介入,并非一些傳言中所說的“交兩百萬便不管”。
聯辦稱,“聯辦出品部審稿的制度一直存在,一直擁有權力但沒有濫用權力。”10余年來,“聯辦一直對《財經》的報道權予以尊重,在關鍵問題上,每次均予以保護。”
聯辦稱自己一開始就承諾不以經營理由干涉采編,采編與經營獨立也是基本架構。
“出走”團隊:聯辦緊縮采編權
原《財經》雜志內部人士透露,聯辦與原《財經》管理團隊最大的矛盾在于聯辦對于編輯權的控制。
據悉,聯辦曾于今年7月17日發給《財經》一份正式文件,這份文件要求:“退回財經領域,正面報道為主”。具體包括:對聯辦有關新聞報道的指示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財經》雜志每期封面報道的題目,在發稿前報聯辦批準;對于非財經領域 (政治、社會、非財經領域的涉外報道等)的重大新聞報道,在發稿前報聯辦批準;對財經領域的重要負面報道,在發稿前報聯辦批準;有限制刊載范圍的由聯辦負責解釋;聯辦媒管部及出品部、印務部要嚴格執行管理程序。
這位人士回憶,這份文件導致一些重要新聞推遲發表或禁止進行追蹤發表,以至于外界有評論說《財經》今年在重大事件中失語。
知情人士透露,王波明以前承諾不干預編輯方針,但他一直未放棄總編輯之職,在“財經”品牌強大之后,開始回收權力。
矛盾之二:關于持股平臺
聯辦:出走團隊早有安排
理念的分歧破壞了雙方11年來一直平滑的合作。11月9日,胡舒立正式辭去《財經》主編一職。
11月15日,胡發表自己的“最后一篇”博客,“將來怎么辦?我當然有初步的設想和安排,但圖景并不很清楚,還要再走再想再謀。”
然而,就在大家滿心期待著她的新雜志時,聯辦透露,存在一個名為 “北京智點原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企業。聯辦發現,今年9月份,這家公司進行了增資和股權變更,新增股東包括不少原《財經》出走團隊的核心成員。
聯辦稱,聯辦從未拒絕與胡舒立團隊的談判,“今年7月至9月,先后三次與出走團隊談判,且不包括小范圍的對話。”直到9月24日,雙方最后一次談判時,聯辦仍表示“談判的大門仍然敞開,不拒絕改變”。聯辦同時也承認,其時,聯辦與中信集團的接洽正在進行之中。
然而就在9月24日晚,經營部門總經理吳傳暉提出辭職。聯辦說,在此后的5天之內,至9月29日,《財經》經營團隊中有40多人先后因 “個人原因”辭職。其中,包括兩位副總經理和9位總監中的8位。
這與記者此前從經營部門的一位副總經理處獲得的說法并不一致,國慶前經營部門共有60多人已遞交了辭職信,這60多人占到了經營部門員工人數的70%。
從那時至胡舒立于11月9日辭職,雜志仍在正常出版,采編部門也在照常工作。聯辦透露,在這期間,10月13日,華東某報業集團找到聯辦,稱欲收購《財經》雜志股份。該集團還表示,不管聯辦是否出讓《財經》股份,該集團必辦財經類的雜志媒體。
聯辦說:“一系列非同尋常的情況令聯辦不得不展開調查,一家名為北京智點原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企業浮出水面。”
聯辦所說的這家公司注冊于2008年,其13名創始股東多為吳鵬、張翔等《財經》雜志的采編和經營部門的高層。記者11月17日在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區域的青云里滿庭芳園小區9號樓的一個房間前找到了這家公司,但當時沒有人在上班。
該公司的變更登記(備案)審核表顯示,2009年9月21日該公司進行了增資和股權變更,將原有的13名股東變更登記為33名。公司的注冊資本由創立之初的10萬元增加到100.44萬元。新加入的股東包括胡舒立本人以及她的秘書高海燕,還有原《財經》副總編輯楊大明、原《財經》副主編王爍和張繼偉、原《財經》副總經理傅繼紅等人。
“由此可見,出走團隊實際上是一邊談判,一邊已經精心設計好了離開的步驟。甚至在離職前已經組建或者參股到競爭性媒體之中。并且在《財經》工作期間,已經與其他投資人進行了談判。”聯辦認為,所謂“談判破裂”或“聯辦拒絕談判”的消息,是不真實的。
聯辦強調,根據相關規定,公司高管不得以任何理由從事有損公司利益的行為。“而財經出走團隊特別是其核心成員,其行為已經構成了對《財經》利益的侵害。”
“出走”團隊:未落實股權承諾
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上,聯辦一直知道北京智點原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存在,并且當初成立時,也是知情和允許的。原《財經》雜志內部人士稱:“注冊北京智點原富公司,聯辦是清楚的。”
2008年《財經網》創辦之后,原財經團隊想獨立注冊公司,“就是從財訊里剝離出來,和《財經》雜志放在一起。”上述人士透露,在《財經網》創辦過程中,聯辦也曾考慮一部分管理團隊的激勵,并先考慮創始員工這一塊。
因此,聯辦同意給財經網管理團隊10%的股份,這需要成立公司作為持股平臺。“聯辦剛開始是同意的,但是公司成立之后,聯辦一直沒有落實10%的股權的問題。后來原《財經》團隊與聯辦談判時,聯辦也一直拖著不辦。”
在7月份的文件下發之后,部分記者和編輯無法忍受,想要辭職,因此雜志的管理層要求與聯辦談判,希望在現有格局下,引入新股東,建立平衡的治理結構。還要創設獨立的新聞公信力委員會,保護新聞原則不受權力與商業利益侵蝕。
但談判并不順利,陸續又有些編輯要走。“為了挽留他們,(北京智點原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需要增資擴股,以在未來實現全員持股。”該人士說。于是,智點原富公司股東的數量從原來的13個增加到33個。
股權變更工作完成的時候,正好跟經營部門離職是同一天。不過上述內部人士強調:“這只是巧合。經營部門的人員離職是被迫的。”
與胡舒立相熟的人士透露,在談判中胡舒立是抱著“合”的態度的,“甚至在吳傳暉(原《財經》雜志總經理)等人走后,胡舒立等人還在繼續溝通,團隊開始以為聯辦愿意在原《財經》框架下解決問題。”
但據該人士透露,聯辦已經決定更換《財經》的管理團隊。對于聯辦指責原《財經》管理團隊侵犯聯辦利益的說法,原《財經》高層反問:“《財經》團隊辭職,怎么侵害了公司的利益?”
雙方動態
再見亦是對手?
2009年7月20日,《紐約客》雜志一篇名為《禁區》的人物報道,其呈現的胡舒立形象與《財經》雜志犀利獨到的風格如出一轍。
離開《財經》后,知情人士透露,胡舒立目前的打算是與聯辦各自發展,盡量避免正面競爭。“胡舒立并沒有與聯辦簽競業禁止方面的協議。”她不會馬上做雜志,首先會做網站或新媒體,“不過,再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做雜志。”
聯辦則表示,原經營團隊集體離職至今,廣告額不降反升,發行量亦呈上升趨勢。同時,新的管理團隊已打造好,近期也有已離職的采編人員要求返回《財經》上班。
“更為重要的是,聯辦的辦報理念不變,視促進改革開放為己任的核心理念也沒變。這也是《財經》11年來能夠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
胡舒立辭職當天,新《財經》團隊完成了第二期試刊(這支團隊的第一期試刊在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