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販賣“快樂”的夢幻樂園,因為契合美國文化中的夢想和冒險而深受寵愛。落戶上海,它是否會變得更本土化?從文化的角度說,它將帶來什么?
吳丹 孫行之
迪斯尼樂園來了。在14年的期待與爭論中,它來到了上海。消息確鑿的同時,猜想也開始蔓延——迪斯尼會為我們帶來什么?人們好奇、興奮又有些不安地打量著這艘世界級娛樂航母。從經濟效益、政治影響到文化價值,在一片熱議中,這個原本旨在“販賣快樂”的樂園,似乎被賦予了過多的內涵和外延。
實際上,任何新事物的到來都有不確定性。就像永遠沒有只贏不賠的股票一樣,迪斯尼樂園對中國效益的計算,也應該加入時間、經濟大勢等諸多維度綜合考量。沒有全面而理智的分析,迪斯尼在上海的未來也難以說清。
迪斯尼落戶上海,牽動的是世界的目光。在《華爾街郵報》、路透社和《泰晤士報》等國外主流媒體的報道中,我們看到他們樂觀中抱有審慎。同樣,對于我們自己,靜觀其變、審慎樂觀,也不失為對待這個龐然大物的有益態度。
完美周末與童年夢圓
其實,迪斯尼早就來了。1986年,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開始在中國播放,伴隨著無數中國兒童走過童年。此后,頻繁上映的電影、600家迪斯尼產品專賣店,迪斯尼早早地在中國兒童心中扎下了根,開拓了它發展的溫潤土壤。
如今,消費市場上最為活躍的70后與80后都對這兩個可愛精靈耳熟能詳,迪斯尼甚至是他們之中很多人的童年夢想。當滿載著那些卡通人物的迪斯尼開進上海,他們中的有些人卻已為人父母。沒有長途旅行的不便,沒有辦理簽證的麻煩,在離家不遠處一圓兒時舊夢,度過完美周末,可能是這群人踏入迪斯尼的重要理由。
《華爾街郵報》提到了上海證券公司的一項研究:該機構預測,上海迪斯尼樂園每年將吸引1200萬游客。該文提到的另一項調查還表明:在回答“你認為迪斯尼帶來了什么”這一問題時,40%的人認為,它將帶來一個完美周末;20%的人認為,只要票價不是高得離譜,他們就一定會去;11%的人則表示,去迪斯尼樂園是為了圓童年的夢想。
而對正處在兒童時期的小朋友們,那只愛冒險、有著強烈好奇心的米老鼠的號召力更不會弱。迪斯尼的一大群夢幻設計師們,自然有辦法讓小朋友們陶然其中。當兒童在中國消費市場上的決策余地越來越大時,迪斯尼的潛在消費群自然也就相應增大。
作為世界文化產業突出代表的迪斯尼,經濟效益是它追求的最重要目標。路透社發表的評論中對這項龐大投資帶來的經濟提振效益,尤其是就業率的增長表示肯定。《華爾街郵報》在其報道中稱:“這個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項目意味著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
不是入侵,而是合作
“為世界各地所有不同年齡的人們創造幸福與快樂”,是迪斯尼樂園的服務主題。
這個販賣“快樂”的夢幻樂園,因為契合美國文化中的夢想和冒險而深受寵愛。而被公認經營最為成功的東京迪斯尼樂園,其成功原因除了經營管理上的科學、嚴謹,很大程度上也因為日本人對美國文化的崇拜。但在巴黎,迪斯尼樂園則一片黯淡,于是有學者將原因歸于法國人對美國文化的不認同。
如今迪斯尼來到上海,人們多少會擔憂它在文化上是否水土不服,是否能達到原來迪斯尼樂園的服務標準和經營水平。更有學者擔憂迪斯尼的到來是“文化入侵”——當我們的孩子吃著麥當勞和肯德基,在迪斯尼樂園歡度童年,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就此被遺忘和冷落?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盧漢龍有自己的看法:“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同化或異化,自有其規律。在當前信息和溝通如此發達的時代,如果擔心一項娛樂文化項目能使本國文化會受到傷害,是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心的表現。我們不需要如此敏感。”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向平則認為,迪斯尼樂園進入上海,是一種文化引進,將引來文化產業的合作。他認為,迪斯尼樂園的到來不會對中國文化產生大的影響,迪斯尼所帶來的,更多是消費文化的影響。“如果僅僅這樣就會產生影響,那我們中國的文化也未免太弱了。”他笑言。對于迪斯尼攜帶的美國文化元素,李向平認為不應該過分渲染,看得太過復雜:“這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誰喜歡誰就去選擇。”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副教授王曉漁:“迪斯尼樂園的引進,帶來的并不是文化上的影響,而是文化產業上的影響。”王曉漁覺得,文化不應絕對地以原產地來劃分疆界,誰消費了就屬于誰的文化,“這種‘文化’,其實是一種全人類共通的情感。”
盧漢龍認為,迪斯尼樂園中囊括的不僅僅是美國文化,“它所傳遞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喜怒哀樂,勇于探索、熱愛生活、熱情、友愛……這些情感與價值觀不分老少,更無關地域,它堅強地存在于每一種文化之中。”
“如果說,迪斯尼樂園為我們傳遞了一種文化價值的話,那么其中的一點可能是,它讓我們看到了文化是可以被享受、被消費的。”李向平說。
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更多從文化產業的角度解讀迪斯尼主題公園的落戶。“迪斯尼樂園進入上海,是一個世界級的娛樂產業進入上海市場,給上海帶來了直接體會和學習世界級娛樂產業的機會。迪斯尼樂園只是這個產業系統的環節。”他還指出,迪斯尼的產業鏈是一個系統的、整合程度很高、綜合起效、跨國經營的模式,迪斯尼主題公園只是這個產業鏈上的一環。“中國并不缺乏優秀的文化產業,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歡樂谷等等,都是與迪斯尼產業中的一環有著相近的地方,但它們缺乏的就是一種系統的機制。迪斯尼樂園的到來,正是為上海的文化產業提供了提高和學習的機會。”
本土化還是全球化?
2005年,當香港迪斯尼樂園在大嶼山建造時,曾有一個細節被媒體津津樂道——香港迪斯尼建造圖紙曾經過風水大師的審定,據說是為了帶來“繁榮與好運”。迪斯尼公司的魔幻工程師們也曾借鑒中國園林的移步換景法來設計園內景點。而在園內讓老鼠穿上唐裝,更讓中國人記憶猶新。
現在,迪斯尼將在進入其在中國的第二站,上海迪斯尼會被融入更多中國元素嗎?迪斯尼究竟應該堅持國際化、標準化的路線還是積極地采用本土化戰略?
據《泰晤士報》報道,迪斯尼方面曾宣稱,上海迪斯尼將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魔幻王國,其中會放入中國美食,園內的設計也會參考風水師的意見。
選擇堅持原來的特色還是走本土化路線,自有迪斯尼公司的管理層決策。但正如迪斯尼曾說的:“只要還有想象力的余地,迪斯尼樂園就不會完工。”現在,只要它還罩著神秘的面紗,人們對上海迪斯尼的想象也不會停歇。
李向平對迪斯尼走本土化路線比較贊成,他認為:“將中國文化特質融入進去,是應該的,甚至可以叫‘迪斯尼東方樂園’。”
王曉漁卻有不同看法:“迪斯尼之所以是迪斯尼,就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質,如果過多地本土化,其吸引力可能會有影響。”
“迪斯尼文化的核心是快樂。我們缺乏的是,如何將中華文化元素轉化成為一種產業鏈需要的東西,轉化為世界都喜愛的文化。”花建認為,無論是本土化還是全球化,關鍵是將文化元素轉化為產業鏈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