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螞蟻雄兵出海記(2)

  [案例3]

  北一:步步為營

  因為和科堡有二十多年的合作基礎,北一省去了尋找并購目標這道環節。其它的環節,一道也沒落下

  文 | 本刊記者  楊婧

  經濟危機之下,并購大戲頗多期待。曾經的海外并購“模范生”北京第一機床廠(簡稱北一)卻按兵不動。

  “現在找我們的實在太多了,尤其在歐洲。我的答復是‘NO’。”崔志成“金盆洗手”的道理再簡單不過,對方都不是北一需要的。而過往成功收購科堡,擱到現在,他自己復制不了,換作別人,亦如是。

  讓我們回溯一下北一當年的成功,或許可為今日出海“蟻兵”之鑒。

  2005年10月24日。北一正式收購世界機床龍頭企業德國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后者成為北一100%的控股子公司。廠長崔志成和他的團隊摘下了德國機床行業“皇冠上的明珠”。

  “整個談判在18天內完成,每天睡眠時間最多3個小時,馬拉松式,非常苦。到最后崩潰掉了。”崔志成說。

  沒想到,這樣的過程還得繼續。

  2005年10月28日清晨7點,德國科堡市。崔志成正在準備當天的兩個重要會議。科堡CEO艾克萊姆·瑟曼走進崔的辦公室,手里拿著一份德國報紙,神色慌張。

  報紙上有一篇關于北一收購科堡的報道。其中對于北一的描述是,北京政府為了2008年奧運會,把這座工廠從繁華地區搬到了郊區。廠房空空蕩蕩,沒有任何設備。結論是:他們沒有任何能力。

  “曝料”的是科堡的一位員工。他的另外一句話更加刺激:“對于北一這個母親來說,科堡這個孩子顯然有點兒太大了。”

  艾克萊姆問崔,這件事如何解決處理。

  “你們不是講言論自由嗎?退一萬步而言,無非是說假話而已。那么讓事實告訴他,什么是真的。”年輕的廠長先生并沒有勃然大怒、立即解雇這名員工,這讓艾克萊姆一塊石頭落地。“如果你把他裁了,那么會有更多的假話出現。”崔志成說。

  2005年10月28日,上午9點。媒體見面會。崔志成拿著早上那份報紙,問道,寫這篇報道的記者來了嗎?

  “來了。”聲音從一個角落里冒出來。

  “我沒有和西方媒體打交道的經驗,你想必也沒有和中國企業打交道的經驗,咱們試試。”崔自信地說。

  10月28日,下午。員工大會。按德國的法律,新股東需要面對全體員工召開全體大會,闡明收購緣由以及收購后的打算,同時回應所有員工的質疑。

  “中國有工會嗎?”

  “你知不知道,我們上一位股東就是被我們工會送上法庭的。”

  面對抵觸情緒,崔報以微笑。眼前這些與自己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甚至是不同世界的人,以他的直覺,需要對其做出一個公開的承諾。他用不太熟練的德語鄭重地說道:“瓦德里希科堡還是瓦德里希科堡。”

  德國人對中國的海外并購一直存在誤解:一合并,技術圖紙轉移,工人解散,生產設備轉移到中國。對于科堡當地的政府和工會來講,這個承諾意味著過往的噩夢不會在科堡身上發生。

  沒料到,崔志成“失言”了。三年之后,科堡不再是原來的科堡,而是一個迅速長大的科堡:新增訂單2008年比2007年多出23%,是收購當年的5倍;銷售收入2008年比2007年增長70%,是2005年收購時的2倍;利潤2008年比2007年翻了一番,是2005年收購時的5倍。

  預期中的小幅裁員計劃也沒有機會實施。相反,2005年底,科堡公司員工608人,根據訂單需求,今年年底員工將達到750人。

  是不是中國人收購以后,新增訂單完全來自中國?不。

  科堡唯一沒有變的是,它仍然是一家完全國際化的公司。庫存訂單,按銷售區域劃分,歐洲和德國、亞洲和中國是分開算的,歐洲17%、德國29%、北美12%、美洲中南部6%、亞洲10%、中國26%。

  “沒想到”、“想都沒敢想過”,39歲的崔志成慣性地表達了對這些結果的意外。

  以小搏大

  不過,今天的意外,卻是昨天的迫不得已和戰戰兢兢換來的。

  2005年初,科堡因多次競標敗陣,工會將股東送上法庭,后者決定出售股權。得知消息后,北一做了一個并非聳人聽聞的假設——如果科堡被競爭對手買走,那北一將死無葬身之地。

  只能買!“當時真是逼出來的。”崔回憶說,“而且要快,不能給科堡和其它競購者任何喘息的機會。”崔志成臨危受命。

  “我們雖不是螞蟻,但是當時和科堡相比,胃口和體量算得上螞蟻了。我們真是以小搏大。”北一一位員工說。無論是規模、品牌、歷史、技術,科堡都遠遠超過北一。

  2005年,中國鮮有成功收購德國公司的案例。崔志成和他的團隊利用各種渠道找尋可以借鑒的標本。TCL收購湯姆遜給了崔很大的啟發。

  “TCL今天的結果,根子上還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沖突的問題。”崔分析,“它們(TCL)屬于電子消費品牌、快速消費品。而德國人在快速消費品方面,沒有什么建樹。”

  “為什么?德國人就不擅于做這個。電子消費品開發是不斷試錯的過程,這款手機不行,再換一款新的。德國人的脾氣,一出手就必須是對的。做一個產品,一對就要對十年。”崔夸道,“非常嚴謹,正是這種嚴謹保證德國的機床真是好東西。”

  和快速消費品行業不一樣的是,機床業更新換代沒有像手機那么快,或者說,更新換代不是以整機的模式進行的,而只是在關鍵零部件上做一些調整。

  很快地,崔志成決定對科堡進行盡職調查。不過,他向北一和科堡當時的股東稱,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決定要買下科堡了。“咱們國家有些并購,意識形態的色彩偏重。比如說,我們過去的報道,一聽說做盡職調查了,就說五星紅旗又要在哪里升起來了。”“因為這樣意識形態的考慮,給政府和企業都帶來了巨大壓力,導致有時企業在并購過程中會忽視掉一些潛在的風險,動作全變形了。”

  崔和他的團隊悄悄地找來了香港一家投行,聘請普華永道作為會計師,加上德國十大之一的律師事務所,組成盡職調查團隊。“說白了就為了整出一個邏輯。再白一點,你買這個東西怕人騙,就要盡可能發現問題。放大風險,潛在的風險損失就是我討價還價的籌碼。”崔說,“這些風險我發現不了,但是我可以布置作業。”

  盡職調查的材料之多有點兒夸張。大概有300平方米那么大的房間,全是科堡的資料。“我要求盡職調查團隊:第一,如果資料不全,要承擔全部責任。第二,如果沒有發現問題,未來出事了,任何一點兒損失都由其承擔。”

  “當時,我真是沒干過這事。真是戰戰兢兢的。因為這樣,自己的姿態就低點兒,嚴格按照教科書的程序去走。但是,和一般意義上的并購來講,我們少了一個環節,就是尋找并購的目標。因為和科堡有二十多年的合作基礎,這道環節省去了。不過其它的環節,一道都沒落下。”

  很長一段時間,崔和盡職調查團隊每天從資料中爬起,又抱著資料大睡。

  連軸轉的工作收獲了不少談判的籌碼。比如說,上世紀70年代時,科堡與比利時政府簽署了一個有關環保方面的協議,現在,這個協議與當下的環保政策相違背。

  崔用這些籌碼與對方討價還價。最后,北一的收購價格低于科堡賬面的自由現金流量。“再多的細節就不說了。最后的收購價值,按普華永道的一位高管說,你買的是一個銀行,不是一個工廠。”崔以北一是一家非上市公司,拒絕透露收購對價。

  決策矩陣

  “其實,你會發現中國許多的并購,在交易對價的設計上非常精致、巧妙。但是,為什么失敗多于成功呢?”崔認為,關鍵是交易之后要放平心態。“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崔一直說。三年前,他并沒有這么多的想法。“我清楚地知道,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我明確跟對方說,我沒有任何國際化經營管理的經驗。”

  彼時,德方的管理團隊問崔志成,我們就像兩個戀人走到一起,跟結婚一樣,這會兒在蜜月期,什么都好說。但是我們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行動上的準備,將來一旦出現沖突時怎么辦?

  崔提出中方的立場,參與不主導。他要求德方管理層依據他們對德國企業的理解,把涉及日常經營的56項業務做了簡單的劃分,哪些無需請示股東決策,哪些需要股東決策。然后在德國人建議的基礎上,北一做了一些微調。

  “自此,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們一直嚴格按照這個決策矩陣來規定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崔說,“并按這個決策矩陣執行。比如說,月度經營情況匯報制度。報告由德方管理團隊與股東派駐管理者共同完成,共同簽發。”

  由于金融危機影響,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管理層還要匯報客戶提出來推遲交貨或者退單等情況。

  厘清并購以后的經營模式和合作模式后,讓崔頭疼的問題出現了。

  一是財務方案。“我們國家對西方財務制度會計準則,更多的是對美國了解比較多。對于德國會計準則了解并不十分充分。”

  德國會計準則主要有幾個特點:第一個是秩序性,體現在很強的邏輯關系建立上;第二個是法制性;第三個,會計信息第一使用人不是股東,而是債權人;第四個是謹慎。“由于要對債權人充分披露信息,德國的會計準則過度謹慎,甚至保守。”崔說。

  為此,需要和北一的會計制度做一個對接。“我們邀請德勤公司做財務審計。”崔說。

  二是稅法。“現在很少有人能夠讀懂德國稅法。即便是全中文的也沒有多少人能看明白。”崔說,“雖然德國公司有自己的總會計師,但是一般來講北一是委托德國專業稅務機構進行合理的納稅調整。”

  三是勞資關系。“現在我手中的訂單比較滿,已經排到了2012年。但是,按德國的勞動法規定,讓德國工人加班是很難的。他們的休假權是沒法兒侵犯的。”崔說。

  2005年,北一收購科堡之后,和當地的工會進行了11個月的談判,最后是每周無償增加兩個小時的加班時間。“在當地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他們原來每周工作35個小時,現在是37個小時。”崔志成感覺到文化習俗上巨大的差異。

  欣慰的是,現在德國的媒體給予北一的報道幾乎都是正面的。他們說,中國人來到科堡以后,是科堡公司近百年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中國人給科堡公司帶來活力。而在崔志成看來,這種整合是雙向的。

  “收購以后科堡公司反哺北一,給北一帶來巨大的貢獻。”崔說。

  ——2008年北一銷售收入是2005年合并前的2.45倍;2008年北一利潤是2005年合并前的9倍;截至今年5月,北一銷售收入同比增加9.13%,利潤同比增加20.61%。

  崔志成一直對廠長這個稱呼別扭。經濟學家樊綱笑他,這在中國真是“稀有動物”了。而在德國員工眼里,這等同于北一有著中國政府強大的支持。“我一直在管理他們這方面的預期值,一有機會就向德方灌輸,并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事實上政府并沒有給我們更多的優惠。”崔說,“德國人對我們的了解遠遠不如我們對他們了解得多。”

  [自述]

  杰克的隱痛

  ——一個失利者的思考

  “進口型”收購成功率比較高,即把對方的技術、裝備以及品牌收購過來,以亞洲市場、中國市場為中心擴散能夠成功。反之,“出口型”收購成功率低

  文 | 本刊記者  袁茵

  ?月初,我們就可以全資收購德國百福。”三個月前,杰克控股集團董事長阮福德還信心滿滿。如今,總裁阮積祥則欲語還休,難掩落寞,“還是不要再談。”

  杰克控股覬覦百福已有兩年。2007年,它就與百福簽訂了收購意向書。

  這本應是一場完美的“迎娶”。杰克控股是國內縫紉機制造企業的龍頭之一,2008年銷售額10.2億元。百福是成立于1862年的百年老店,歐洲最大的專業縫紉機制造公司。2008年9月,因近三年連續虧損,大股東不再注資,百福宣告資金鏈斷裂,進入破產保護程序。

  與傳聞參與競購的上工申貝、中捷等相比,杰克的自身優勢與協同效應最強。“杰克與百福的一致性超過80%,我們的生產線及產品規格都是對接的。”當時杰克控股相關人士曾這樣評價。經過艱難談判,百福同意了500萬歐元的收購價格。

  然而,就在杰克控股即將簽約百福之前,突然傳聞國內另一家縫紉機龍頭企業開出雙倍價碼給德國百福,收購戛然而止。最終,百福還是賣給了一家德國公司。以下是阮積祥對海外并購的思考:

  并購,這些年杰克控股一直在做。最近六七年已經在國內并購了五家企業。金融危機期間,就收購了兩家,其中一家是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在國內,對國有企業的收購有些類似跨國收購,因為要解決員工、法律、工會等許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能解決,再進行國際收購的成功率會更高。

  金融危機之前,也就是2007年,杰克控股的戰略就變為收縮調整,保證了良好的現金流,于是我們有機會在此時收購。金融危機并不僅是危機,還有許多機會。特別是并購,資產價格低,收購的成本也是非常低的。

  特別是在裝備行業。目前國內許多裝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在技術實力上,歐洲的、德國的技術明顯比國內強。

  從我們自己走過的路來看,“進口型”收購成功率比較高,也就是說,把對方的技術、裝備以及品牌收購過來,以亞洲市場、中國市場為中心擴散能夠成功;“出口型”收購,比如像TCL這樣借助他人渠道將自己的產品推向歐美市場的大多難以成功。

  百福談了兩次都沒成,收購失敗不是因為我們報價低,也不是因為我們沒優勢。歐美國家首先就看不起中國人,人家首先要賣給歐美人,歐美人不買再想辦法賣給日本人,日本人不買才賣給中國人。

  收購失敗的另一體會就是對股權收購風險的理解。股權收購中有太多風險,特別是勞工。為什么很多當地企業無法收購,就是因為他們勞工的成本特別高。加之當地法律、社會環境等因素,公司的生存環境不是很好。此外,如果做股權收購,公司負債太高很難承受,不把這些負債剝離掉,收購的成功率也比較低。所以杰克控股在國內的收購原則都是目標企業破產了才進入談判。一方面企業破產后資產價格已經壓得很低,另一方面員工的問題基本上也解決了。而且要和當地法院充分溝通,破產管理時必須要剝離掉各種風險,尤其是法律風險。

  中國企業,必須要學會在全球化的環境里生存。杰克控股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在這條路上走過來,一方面通過國內收購積累經驗,一方面通過國際貿易積累經驗。以后怎么樣還不好說。對于歐美企業對中國企業骨子里的歧視,我想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中國企業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這種觀念一定會慢慢改變。不過這需要時間。

  (根據談話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