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波
作為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之一,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自成立以來的每一個動作,都毫無例外地吸引著外界的關注。最近,中投又有新的投資舉動,但這一次,投資對象不再是金融機構,而是加拿大的一個礦業巨頭。
根據中投發布的公告可知,中投已宣布投資15億美元(約17.4億加元),以私募方式購買總部設在加拿大的泰克資源公司101304474股次級投票權B類股票,價位為每股17.21加元。
從策略角度來說,中投的這個投資行為,應是其在非金融資產與金融資產間追求保持總量平衡的選擇;從戰略角度而言,中投此舉,與今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顯現出偏好資源、遠離金融的特點相吻合,也符合政府對于資源性企業海外并購相對鼓勵的態度。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任何投資決策也都是投資成本與風險之間權衡后的結果。中投入股海外礦業巨頭,同樣服從這樣的規律與邏輯。作為一個專業投資機構,中投顯然應該選擇那些真正有價值的資產進行投資。而在當前的全球經濟背景下,中投將海外礦產資源納入投資范圍,既是在追求可接受的風險范圍之內獲得合理的長期收益,也可以接軌于國家資源戰略的布置計劃。
中投成立于2007年9月,至今兩年時間未到,卻在金融投資領域多次掀起波瀾。這個主權財富基金“生于”金融亂世,正值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一艱難時段。中投尚未成立時,即下注一單,斥資30億美元購入美國私人股權基金百仕通集團9.99%的無投票權普通股,鎖定期4年。中投的第一筆生意,成績單實在難看,亦引發眾說紛紜。
成立后不久,中投又斥資56億美元入股摩根士丹利,購入其9.9%的可轉換股權債券。現在來看,中投在此單買賣上的賬面浮虧數字絕不在小。華爾街水深,令初涉金融“深海”的中投接連“嗆水”。
面對金融危機導致的諸多不確定性,也因為中投海外投資產生的大量賬面虧損,以至于中投董事長樓繼偉曾多次表態,中投不敢再投資海外金融機構。中投對海外金融機構的投資,就目前而言,確實與其投資目標有所偏離,既難以獲得合理的長期收益,也難以去幫助改善所投資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當然,這種“不敢”,并非只是反映中投掌門人的膽怯心態,而更多則是表明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之下對于經濟走向的難以把握,以及對待未來投資一種更為審慎的態度。
應該說,作為一家投資機構,巨大的成本壓力給中投公司的運營造成了很大的挑戰。一方面,中投的投資方向以國際金融產品組合投資為主,但海外金融市場動蕩不安,風險極大;另一方面,中投在成本壓力倒逼之下,又必須進行大規模的對外投資。這樣的情形迫使中投需要進行更為積極的資產配置。
自去年以來,中國依托外匯儲備的海外收購開始轉向實業,特別是礦產資源類企業。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相繼出手戰略資源——盡管在這一過程中,遭遇了阻力,但投資目標和意志已經清晰顯露出來。無疑,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中國經濟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礦產等資源也必將是今后海外并購的重點。中投此次的投資選擇,應與這個背景密切相關。
重重困難之下的全球經濟,有危機,也有契機。海外市場中,一些金融機構、制造業企業舉步維艱,等待買家。當此之時,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正在勢頭上,屢屢見諸媒體的并購消息,反映的正是這種生動的現實。不過,海外的“機會”中也埋藏著陷阱,并非都是良機,數家中國民企搶購皮爾卡丹的背后,多少顯露出被“忽悠”的意味。其實,目前在金融行業、制造業中的并購行為,尤需特別慎重才行,否則,一旦水土不服,難以消化,大把資金很可能會打水漂。
相比而言,礦產資源類企業更具有戰略價值。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而能源、礦產類資源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這是作為主權財富基金的中投公司在非金融領域可以重點配置資源的去處,掌握資源與把握未來市場之間的關系,將會非常緊密。短期來看,投資海外資源亦有風險,但長期來說,投資將會產生較大的價值,中投也將面對更多競爭對手。同時,投資海外資源并不排除其他投資行為,海外金融資產的下一步走向仍值得關注,關鍵是要在合適的時機作出合適的投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