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保羅·克魯格曼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往,有些獲獎者盡管在學術圈內地位很高,許多人都是某一領域的開拓者,但在公眾中還是默默無聞。然而,克魯格曼不同,他不僅在學術圈內聲望甚高,而且在公眾中也頗負盛名。他從1999年起為《紐約時報》撰寫專欄文章,且有二十多本普及型經濟學著作出版。他對各種經濟問題的點評,尤其是其大膽尖刻的觀點和與眾不同又往往正確的預見,引起了廣泛注意。
如今在華爾街風暴席卷全球之時,他對小布什政府的批評和這場金融危機的點評,又成為媒體的焦點。在這篇文章中,我想通過他的一些著作來認識他這個人和他的思想。
當然,克魯格曼的獲獎不是由于他的時評,而是他對新國際貿易理論的貢獻。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授予他諾貝爾獎是由于他對“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發生區域”的開創性研究。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全球城市化背后的驅動力又是什么?克魯格曼創造的理論恰好回答了這些問題。他將國際貿易學和經濟地理學這兩個此前沒有聯系的研究領域進行整合并加以研究。
說起他以新國際貿易理論成名,還有一段故事。1978年,二十五歲的克魯格曼是耶魯大學的學生。當時他桀驁不馴,言辭尖刻,得罪了不少人,甚至連研究生的獎學金也丟掉了。他去探訪著名的經濟學家多恩布什,多恩布什的鼓勵使他找回了自信。他寫了一篇有關壟斷競爭貿易理論模型的論文。他把這篇論文提交給國民經濟研究局的暑假研討會。參加這次研討會的都是經濟學界的“大腕”,人們并沒有在意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他宣讀論文時,大家交頭接耳,各說各的。但是后來大廳逐漸安靜下來,人們專心傾聽他的論文。這些“大腕”被他的觀點所震撼,于是他一夜成名。他以后回憶說,“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九十分鐘!边@篇論文以《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和國際貿易》為題于1979年發表于荷蘭的《國際經濟學雜志》。
克魯格曼圍繞新國際貿易理論寫的書有《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英文版原名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中文本改譯此名),他還主編了一本《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新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了包括他在內的十二位經濟學家關于這一問題的論述。他與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合著了當今最流行的國際經濟學教科書《國際經濟學》(第四版1998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也是介紹這種理論的。在國際經濟學方面,他還出版了《匯率的不穩定性》。
國際貿易理論要解決四個問題:國際貿易為什么會產生?國際分工模式由什么決定?保護本國市場有什么作用?以及什么是最佳政策?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比較成本說解釋了國際貿易對雙方的好處,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解釋了國際分工如何取決于各國的稟賦優勢。他們的政策主張都是完全的自由貿易。然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后,這些理論受到了挑戰,因為現實中大量交易的是同一個行業的制成品。例如,按照赫克歇爾-俄林的理論,美國有資本優勢,應該生產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中國有勞動力優勢,應該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在現實中,美國既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也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也這樣。而且,這種現象極為普遍。例如,美國、西歐和日本都生產并出口汽車,F實中貿易模式的變化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新理論。
克魯格曼引進了規模收益遞增、規模經濟,以及壟斷競爭這些概念來建立他的新國際貿易理論。1977年,美國經濟學家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題為《壟斷競爭和最優產品多樣化》的論文,建立了一個規模經濟和差異化消費兩難選擇的模型。這個模型表明,生產中存在無止盡的規模經濟,而消費者有多樣化的差異偏好。對生產者來說,產品的品種越少越好,對消費者來說,產品的品種越多越好。這就是一種“兩難困境”。市場競爭對比進行權衡,達到一種均衡。而解決的方法則是擴大市場規模。這個模式為新國際貿易模式指明了方向?唆敻衤诖嘶A上證明了,即使不存在比較優勢,各國要素稟賦相似,仍然可以產生國際貿易,而且給各國都帶來好處。他指出,“貿易并不一定是國家之間技術或要素稟賦差別的必然結果。相反,貿易很可能只是擴大的市場及促進規模經濟出現的一種途徑,而且貿易的作用與勞動力增長和地區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
克魯格曼沿著這一思路進行研究。1980年,他的論文《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貿易模式》引入了運輸成本的概念。他把運輸產品看作是“冰山”,每一單位運往外地的產品都只有一部分到達目的地,其余的作為運輸成本消耗在途中。這樣,企業就更樂于選擇在市場規模最大的區域開展經營活動。所以,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引起了國際貿易。1983年,克魯格曼發表了《工業化國家間貿易的新理論》,將規模經濟與比較優勢相結合分析產業內貿易,并論述了有助于說明知識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態勢的技術競爭理論。這些論述都體現在他的《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一書中。
這種新國際貿易理論證明了國際貿易對各國的好處,這就推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他特別強調,各國不必根據自己的比較成本或資源優勢來確定國際貿易模式,完全可以在壟斷競爭的全球市場上走差異化道路,通過實現規模經濟來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各國可以不受資源限制地建立自己的戰略性出口行業,以差異化戰略在自由貿易中獲差。政府可以有意向地引導與扶植本國的戰略性出口行業。
在新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克魯格曼又研究了經濟地理,并將這兩者融為一個整體。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地理和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和《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中。
克魯格曼在1991年發表的《報酬遞增和經濟地理》中建立了一個“中心-外圍”模型。這個模型成為新經濟地理學的基石。這個中心-外圍模型不同于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在1949年提出的同一名稱模型?唆敻衤闹行-外圍模型分析的是一個只有農業和制造業兩個部門的經濟。假設條件有三個:第一,農業是完全競爭的生產同質產品,而制造業是壟斷競爭的、生產差異化產品;第二,農業中的勞動力要素不可流動,而制造業中的勞動力可以流動;第三,農產品無運輸成本,而制造業有稱為“冰山成本”的運輸成本。在制造業要滿足產品差異化種類多、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低的條件下,就會形成制造業中心和農業外圍的格局。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兩個初始條件完全相同的對稱地區中,一個地區可以通過自我強化的循環累積實現集聚,并成為相對發達的中心地區,而另一個則成為相對落后的外圍地區。在中心區的形成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前向關聯、后向關聯和市場擠出三種效應。前兩種效應產生向心力,后一種效應產生抑制集聚的背心力。前兩種效應大于后一種效應時經濟活動向中心區集聚。后一種效應決定了集聚的程度。新的國際貿易模式強調了這種向中心集聚,把外部經濟區域產生集聚和國際貿易聯系在一起,對區域經濟做出了新的解釋?唆敻衤把這種理論運用于發展經濟學的研究。
作為一名專業理論工作者,克魯格曼以新國際貿易理論和經濟地理的新理論著稱。而在公眾中的名聲則來自他對現實問題的精辟點評,尤其是許多大膽而又被證明正確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