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以升
在談到IMF增資問題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英國《泰晤士報》上撰文指出,“要考慮不同國家發展階段、人均GDP水平、外匯儲備資金性質和形成、積累過程以及本國經濟安全對其依賴程度的巨大差別。簡單以外匯儲備多寡確定出資規模,既不現實也不公正。”
對于位列外匯儲備絕對規模全球第一位的中國而言,有多大的財力增資IMF,充分理清楚王岐山開列的因素,顯然具有最重要的意義。尤其是中國2009年1月、2月外匯儲備絕對額或將出現連續下降局面的背景之下。
首先,需要再度明確中國外匯儲備的資金性質。由于在過去多年實施強制性的結售匯政策,在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每出現一筆外匯儲備資產,就有一筆對應的本幣負債進行對應。外匯儲備資金的資金性質,既明確了中國外匯儲備資金不能在國內內部使用,也明確了,外匯儲備在海外使用時,還要注意資金的流動性變現,因為國內對應的本幣負債有可能提出購匯需求。
可以給出的一個例子是,過去幾年中國以外匯儲備對中、建、交、工、農、開等幾大銀行進行了外匯注資,在注資時本來明確不能結匯,但由于人民幣升值給這幾家大的銀行產生了巨大的匯兌損失,實際上各大行最后大都和央行結匯。這樣的結果是,外匯儲備的規模最后沒有變,國家最后是以央行增發本幣的方式,實現了對銀行的注資。
外匯儲備資金性質的另一個方面,是試圖區分外匯儲備資金的國別屬性。實際上,在中國每年流入的巨額貿易順差中,絕大部分都是外資企業所有的加工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FDI)更是全部的外資屬性。也就是說,中國每年很大規模的外資流入,在所有權上很多并不歸于中國。從過去的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拉美金融危機等等來看,除了本國國民(企業和居民)的購匯意愿增高之外,外資所有權部分外匯資源流出的速度更快、比例更高。尤其是,目前巨額的FDI留存利潤等潛在問題,都值得中國更好地評估外匯儲備的資金性質、形成、積累過程。
在外匯儲備資金性質方面,有兩個突出的研究結論值得更多讀者參考。第一個是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全球化與發展戰略司高級經濟事務官李月芬,她指出,中國急需建立一個以所有權為基礎的貿易差額統計體系。2008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2954.7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實現貿易順差就達到1706.6億美元。第二個,是央行反洗錢局局長唐旭對FDI留存利潤和折舊規模的研究,他測算2003~2005年累計有1869億美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姚枝仲研究員的估算,2004~2006年外資企業未被統計到的留存利潤累計為1920億美元。
其次,如何評估中國經濟安全對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
金融危機以來,2008年下半年金融和資本項目多年來首次出現逆差,對這個問題的評估具有突出意義。根據我們之前的測算,不考慮國際收支的誤差與遺漏項目,2008年約會形成222億美元的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也就是資本流出,2008年下半年的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約會達到1112億美元。
在金融危機之下,眾多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外匯儲備余額大幅下降的情況,比如俄羅斯、印度、韓國,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東歐國家等等則出現了更大規模的資本外流,有的國家甚至不得不求助IMF等多邊金融機構。
中國在資本流出方面的潛在壓力,將是評估中國經濟安全對外匯儲備依賴程度的最重要方面。而如果危機繼續加劇,2008年下半年已經出現的資本和金融項目大幅逆差,2009年1月、2月的大額外匯儲備余額凈減少,將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此外,資本和金融項目的大幅逆差還會帶來其他問題,比如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這是中國經濟安全對外匯儲備依賴的另一個層面。
上周有國內媒體報道稱,某部委研究機構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提出警示,中國外匯儲備單邊上升的局面或許已經基本終止,考慮到中美目前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可靈活動用的儲備并不多,尤其是考慮到貨幣互換協議,考慮到要留下一部分保持匯率與貿易的穩定,以及外資撤退時的穩定等等,實際可靈活動用的外匯儲備大概只有30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中國要謹慎動用所剩的這部分靈活性較大的外儲。
目前,在資源能源類層面開展大規模的對外直接投資、在雙邊和東亞區域內使用外匯儲備以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是中國目前在外匯儲備使用上的兩個戰略考慮。對IMF、世行等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外匯儲備注資,可能還排在上述兩個戰略思路之后。
如此,綜合考慮中國外匯儲備的資金性質,考慮中國經濟安全對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中國在外匯儲備運用、增資IMF的問題上要有更多的考量。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