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以升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對國際貨幣體系前景的分析,在海內外尤其是美國引起了熱議。
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文章所表述的,在短期改造IMF特別提款權SDR,在長期建立“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的國際儲備貨幣”,是否符合中國的、人民幣的戰略利益?這與之前的要“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思路,有什么異同?
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本報就美元地位問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進行了多輪深度采訪。總結目前市場對國際貨幣體系前景的討論,我們認為有以下4種大的思路:
第一種思路,是維持目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但對其進行改良。美國顯然支持這樣的主張。另外在很多國內外專家看來,由于中國持有巨額的美元資源,該體系的繼續維持在短期內也符合中國利益。
第二種思路,是推進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擺脫過于依賴美元的現狀,發揮更多種貨幣的作用,有更多貨幣分擔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交易貨幣、計價貨幣地位。該思路在整體上得到了美國之外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的認可,尤其是中國。在中國很多官員、學者看來,人民幣的長遠理想,即是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人民幣的區域化、國際化戰略,也是基于這個方向的考慮。
第三種思路,是推動創建超主權的、全球單一貨幣體系。目前有部分經濟學家,以及部分歐美非官方機構持此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以及諸如總部在美國華盛頓的民間組織“全球單一貨幣協會”、總部在歐洲的“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委員會”等組織。
第四種思路,是商品貨幣或黃金的回歸,其核心不同于以上三種信用貨幣的思路,而以有真實資產支撐的商品貨幣,尤其是黃金,重新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承擔核心角色。支持該思路的大多是民間學者或民間組織。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8年11月15日華盛頓G20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市場一直認為,在以上四種思路指出的方向上,第二種思路是中國的、人民幣的核心利益、長遠利益所在。在該思路之下,央行近期與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或地區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安排,以及推動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都被理解為危機下中國探求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動作。
所以,理解問題的關鍵在于,周小川行長提議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思路,是否與“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戰略相一致?
我們能發現一致的地方。以SDR取代美元,本身即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因為SDR是由不同貨幣組成的籃子。目前SDR由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組成。周小川提議加入主要經濟體貨幣,人民幣自然是主要經濟體貨幣之一。
但在長遠來看,一個以超主權貨幣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與一個包括人民幣在內的由很多主權貨幣組成(包括歐元等地區性貨幣)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顯然在終極方向上并不一致。這其中是否隱含著中國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戰略思路的不同理解,或是重新定位?
其實,這是一個重要而且關鍵的轉變。從過去幾年人民幣的實踐來看,莫說全球范圍的超主權貨幣,即便是在東亞地區的超主權貨幣“亞元”上,中國很多學者都存有不同理解。他們認為,在日元影響力依舊強大的背景下,中國在亞元建設中很難發揮核心主導作用,應該放緩對亞元的實質性推進,而努力推動人民幣本身在東亞地區的區域影響力。
事實上,在東亞超主權貨幣“亞元”的建設中,即便不是唯一,人民幣也肯定會發揮某種核心角色。但在全球,目前人民幣還不是SDR貨幣籃子中的貨幣,那么,人民幣又如何尋求在“超主權儲備貨幣”中的地位?這是否是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戰略的改變呢?(作者為本報評論部主任)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