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成果利益劃分的約定
——訪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楊林村主任
文/本刊記者 章勇
編者按
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時,中南財經大學校長吳漢東就指出,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他是當時最早提出知識產權戰略觀念的學者之一;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第一次將知識產權寫入政治報告中;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這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工作從“保護”到“戰略”的新跨越,意義深遠。
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歷程是由物物交換發展到以貨幣媒介交換,再到金融交易,進而發展到知識產權交易的歷程的。
近些年來,由于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在一些傳統制造領域的優勢漸失,利用知識產權的優勢成為他們收復市場的一種主要非貿易手段。跨國公司更是把知識產權當作一種市場策略頻頻使用,這導致我國涉外知識產權糾紛不僅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而且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對我國一些行業帶來了巨大威脅。近幾個月來,我國華中數控國產化技術被美國方面無禮制裁便是此例。
在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中,我國還處在一個相當長的建設發展階段。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奮斗,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是我們翹首以盼的好,更是國家在戰略高度上對我國經濟、技術、社會發展外環境的充分考慮。對此我們帶著相關問題走訪了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主任楊林村。
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知識經濟時代,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極重要的動力源泉就是知識主體創造的專利技術。一項知識主體的發明創造往往意味著一個新企業、一個大市場甚至一個新產業的誕生。有效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充分發揮知識資源的杠桿作用,促進經濟發展、財富創造、擴大就業和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撐,是迅速提升國家整體和不同地區競爭力的一項基礎建設,是實現中國整體和不同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一條重要捷徑。
中國科技財富:現階段,我國技術市場的規范化現狀是怎樣的,有哪些具體表現?您有些什么感觸?
楊林村:所謂規范化的問題,是我們搞知識產權的關鍵任務。你想!知識產權糾紛發生后,由于權利人維權成本高,缺少必要的援助機制,導致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往往得不到保護,嚴重挫傷了發明人的創新熱情,也嚴重挫傷了發明人的專利申請積極性。如果每個人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別人的時候,還會有人想去做一些創新的事情?整個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大環境,我們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總是在說,我們的社會環境存在很多問題,那是因為我們知識產權的建設不完備,更具體一點說就是我們國家的現實情況決定我們的知識產權建設的難度,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重大的現實性問題是長期存在的、人口巨大、資源有限、人均占有率極低。有些人提到的配套措施權利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不合適的,或者說是不恰當、站不住腳的。我們在這一領域要做的就是一個技術產權、科技成果產權的規范化問題。政府的服務永遠是第二位的,在這樣一種經濟體制的條件下,雖然我們有一些范本、有成果登記等一些措施,但都是輔助性的,市場規范化問題需要一種長效的機制,不是所謂的行政命令能解決的,也是解決不好的。
中國科技財富:我國當前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有哪些針對性的措施和法律法規?特別是針對在科技成果領域的保護性措施還有哪些?
楊林村:講到針對性的措施和法律法規,我們國家來說還是有一些的。像《科技進步法》第20條、第60條等就對技術發明人權利的保障、財政保障方面做了相關的規定。修訂后的《科技進步法》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修訂后的《科技進步法》還明確規定,國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企業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扶持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還指出,國家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投入,自主確立研究開發課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國家鼓勵企業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國家依法保護企業研究開發所取得的知識產權。企業應當不斷提高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明確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企業技術進步。
中國科技財富:在科技成果的利益劃分上,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怎樣的?因為這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國際化步伐的加快,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國外常常遭遇知識產權訴訟、展會撤展、被高額索取專利費、海關扣押調查等問題。在我們國內科技成果、知識產權這一領域的情況是否更嚴重?
楊林村:談到利益的劃分,這可能是我們現在最不能明確的問題了,因為沒有直接相關的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因為技術成果的概念是復雜的,在涉及到它的利益劃分的問題就更是缺乏相關有效的機制來進行約束。因為在這個整體的標準上,我們很難做到統一,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利益劃分的細節問題。這一條線,就關系到了《行政法》的內容。修訂后的《科技進步法》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發明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和植物新品種權,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外,授權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所以一般來講就是第一種的方式,個人、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方之間往往是存在一個約定的利益分配關系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私了問題,這是最為普遍的。也就是協商解決。當然,也有協商不成的,在國內外的技術成果所產生的糾紛中是很普遍的。問題發生后,也只能訴諸法律了。這方面的糾紛還主要是一個技術轉讓、泄露、侵權、盜用的問題。我國明確提出了要在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保護創新者利益,從而激發創新者的積極性和熱情,而保護創新者利益,必須依靠知識產權制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只有在知識產權引導和保護下的創新,才是更加有效的創新。
知識產權糾紛的逐年增長、權利人維權難度的日益增加,這嚴重挫傷了創新者的創新積極性。知識產權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導致的結果將是:發明人喪失了發明的動力;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得到削弱、研發的熱情降低,持續研發的資金鏈將中斷;產業、行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弱化,發展萎縮;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低下,在國際競爭中,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低下,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中國科技財富:在國外,科技成果的利益劃分上有些什么特點?您能夠談談嗎?因為我們都知道在英美等國家,在這些方面是很嚴格的,相關的法律可謂是細致入微,而我國的具體現實是怎樣的?
楊林村:剛才說到了我們國家的現實情況。近些年來,由于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在一些傳統制造領域的優勢漸失,利用知識產權的優勢成為他們收復市場的一種主要非貿易手段。跨國公司也如此,對我國一些行業帶來了巨大威脅。不僅如此,知識產權更是日益成為各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國家間在處理國際經貿關系中圍繞知識產權開展的合作與較量更加復雜。正是因為利益的不均衡問題產生的嚴重性,所以市場的規范化問題突出而深刻。說到底還是一個利益的劃分問題。
因為就是現在的美國,在這方面也是有著濃厚的約定色彩,他們也是在這樣的領域很難做出一個什么樣的參考標準。他們的科技繁榮,也便是在這樣長期的科技發展的不斷補足的過程中,行業內逐漸認可而后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某些東西,在這樣利益劃分問題上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所謂的違約,也就是曾經的約定被打破了。這方面他們也沒有直接的法律來施行,而是也要通過其他相關的法律條文來施行正義。
中國科技財富:知識產權、規模、收益已經成為高技術企業生存的三大要件。其中,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它決定各國的核心競爭力,決定各國在世界產業鏈條上的上下游分布狀態。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意義深遠。知識產權戰略這個概念涉及到了哪些具體的內容?把知識產權上升為一種戰略,在科技創新領域我們需要做哪些工作?
楊林村:這個問題,我們十七大指出,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按照“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方針,指導思想還包括,著力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大幅度提升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支撐等。
科技領域而言,我們國家逐漸意識到了向著發明、發現、創造轉變,過去我們做的事情更多的還是學習的成分多一些。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跟蹤、引進、再創造的模式。一個就是我們科技創新事業的氛圍問題。現在我們要更加重視科技成果的權力化、應用化,《專利法》、《商業秘密保護法》,即對發明創造的權利進行了限定和保護,使用的規范化問題,那種直接和間接的侵權行為要得到根本遏制。
在《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提到,要運用財政、金融、投資、政府采購政策和產業、能源、環境保護政策,引導和支持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強化科技創新活動中的知識產權政策導向作用,堅持技術創新以能夠合法產業化為基本前提,以獲得知識產權為追求目標,以形成技術標準為努力方向。完善國家資助開發的科研成果權利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同時在推動企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主體方面指出,要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引導企業采取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質押等方式實現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在知識產權創造中的重要作用。選擇若干重點技術領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等。相關的舉措,你都可以在《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里看到。
中國科技財富:我們就要迎來世界第九個知識產權日,您對我國長期以來的知識產權建設是否能作下評價?在支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我國的知識產權建設還存在哪些不足?
楊林村:這幾年來我自己來講。我覺得我們的知識產權體系的建設是沒有什么不足的,這只是從整個知識產權體系上講。我倒覺得我們國家的知識產權的建設已經超出相關的配套的法律法規的建設,超出了我們國家大眾的整體接受的心理基礎。我們可以這么說。盡管這樣,它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它明顯改善了我國的投資環境,這就造成一種對經濟、技術水平的影響,這是好的影響。這種追求在1992年以前的影響就是很大的。應該說具體是在1982~1986年間的一些變化。我們后又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當時我們搞 知識產權建設,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得了,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像鄧小平同志就是那些少數能夠理解的人其中之一。但事實上,我們的知識產權建設的問題在當時實際效果上根本來說還是不明顯的。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實際問題,人口眾多、資源缺乏。
要說到在支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我國的知識產權建設還存在哪些不足的問題。我覺得關鍵是施行的問題。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我國其他制度,再加上執行力不足的問題凸顯,特別是行政干預太多。這就降低了知識產權的實際效果。所以,我們的問題還是很多的。政府的職能轉換需要一個不短的時間,這是機會,我們不能喪失掉自己的機會。這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創新事業的成敗。不能因為我們的歷史問題而逃脫現實世界要求我們所應該去做的奮斗。
中國科技財富:全球金融危機是否會對我國的知識產權建設帶來挑戰,這方面我國是否將有些新的舉措?您能談談嗎?
楊林村:美國的次貸危機,進而到金融危機,然后又到經濟危機。這個影響對我國當然是有的。對我們的挑戰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國的經濟外貿的依存度到了70%,去年是66.8%,這是官方的數據。在這次金融海嘯中,我們國家的企業應該是深有體會,事實證明,那些擁有自己技術、專利、品牌的企業危機之下在銷售額上是少見其影響的,那些沒有技術、品牌的企業卻是深受其害。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需要進行重組。原因之一就是,利益的劃分是一個關系著所有的利益相關方的現實利益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很難于說得清楚的問題。因為我們國家現在的情況是,典型的契約型的。嚴格來說,我們對科技成果的保護,在相關的法律上是有一些。但是在涉及到利益的問題的時候,這實在是一個空缺。企業加大對自身內環境的重建工作是很重要的。在危機的面前,我們需要轉“危”為“機”,轉危為安。誰能保持自己的創新優勢,誰就占有自己的市場份額。同時我們的政府需要理性的對待這樣的危機,這對于無論誰都是一種成長,關鍵的問題是,他們如何重新的認識自己,在新的環境中得以最終涅磐還是毀滅,這都取決于他們自身的認識。知識產權戰略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我們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生存而言,是一個非同一般的要件。
有資料顯示,1997年,知識產權出口收入在美國全部出口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超過了50%。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知識產權出口額的增長速度也遠遠超過貨物和服務出口額的增長速度。這表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已率先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和企業單純依靠制造業是很難得以成功立足,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按照當前世界產業利潤鏈評估,約80%的工業產品利潤集中在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商標、專利許可上;10%在流通領域;10%在加工領域。知識產權的高回報率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科技產業尤為明顯。例如,半導體芯片價格中,原料和能源的成本最多占3%,設備和設施的成本占5%,工人的工資占6%,其他絕大部分屬于知識產權費用。而且,前兩項成本中轉移支付給上游知識產權人的份額也非常高。知識產權、規模、收益已經成為高技術企業生存的三大要件。其中,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它決定各國的核心競爭力,決定各國在世界產業鏈條上的上下游分布狀態。
就技術市場的這一領域來說,也主要是許可、轉讓、使用的規范化問題,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規范化建設,我們國家來說,因為前期許可的不合法,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反作用,諸如限制了某些技術產品以致產業的利用和開發,因為在合法性問題上存在不足,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創新的一種抑制。因為創新的氛圍是有缺陷的,不僅創新者本身的積極性被消磨掉、整個社會的積極性都將受到嚴峻挑戰。
說到底最根本的保護就是對所有權的保護。我們正在朝著這方面完善,我國新修訂的《專利法》是我國對科技成果產權問題的進一步明晰。有法可依不意味著有法必依,關鍵性的執行問題,在我國是一個普遍的難題。
我國目前科技成果利益劃分推行的是兩種思路,兩大原則。其一、事先約定的原則。采用契約的形式,技術的相關方在技術使用問題上將采取一定的約定的方式解決成果的利益問題,現在在某些的企業里面就事先存在著這樣的約定,契約形式的文件。技術成果出來后,大家采取一種什么樣的分利方式,超過什么份額給多少獎勵,這些都在相關的約定里面。這在我國是很普遍的形式。其二、國家介入的原則。所謂的國家介入的方式,在涉及到國家經濟、政治、安全問題等諸多重大問題、國家利益上,國家會出面進行干預。
有技術、有品牌的企業將會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優勢市場份額的。這也正是知識產權戰略的顯著效果。其二,就是危機的影響力是明顯的,這在向我們的企業發出了強烈信號。企業需要及早地進行自己的整合,創新整合。要進行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的戰略建設,這對那些高科技企業來說就顯得尤為迫切。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