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講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張維迎 出處|英才雜志1月刊
過去30年的中國改革,不僅改變了中國,而且改變了世界。
在19世紀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1820年時,中國的GDP占世界的比重曾經一度達到32.9%。19世紀以后,中國GDP在世界上的比重才不斷地下滑。到了改革開放之前,這一數字僅為4.8%。從將近1/3,變為不到1/20,僅僅過了100多年的時間。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又開始回升。到2003年,按照購買力計算,中國的GDP占世界的比重已經達到15%。如果以4.5%的速度繼續增長,那么到2030年,中國的GDP占世界的比重可以達到23%。
為什么在短短的30年中,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簡單地說,是因為中國走了一條市場化的改革道路。
什么叫做市場經濟?什么叫做計劃經濟?其實就是兩個標準。
第一個標準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即,究竟是由政府做計劃,規定我們做什么、如何做、在什么地方工作、領多少工資?還是由市場價格來告訴我們資源應該如何配置?
第二個標準是企業制度究竟是公有制為主,還是非公有制為主。
價格改革的實質是從政府定價到市場定價的過程。
1993年的時候,市場定價的比重在90%左右,無論是從零售行業還是農產品、工業生產資料等等,都是由市場定價。我們知道現在國家定價的主要方向是原材料或者是能源、基礎設施方面,這些領域大體占我們國家產值的10%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從1993年之后,我國商品的價格基本上是放開的。
再來看企業制度的改革。
整個企業制度改革主要是國民經濟的非公有化。前15年,我們假定國有企業是可以搞好的,問題是怎么搞好,我們的思維是擴大企業自主權——承包制。而到了1993年之后,我們再假定國有企業可以搞好,開始實行了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股份制改造。這一過程大致經過了三個五年。
第一個五年是1993到1997年,縣級以下的小企業改制基本完成。
第二個五年是從1998到2002年,這五年主要是涉及到縣以上大中企業的改制。各省市都在減員增效,讓國有企業脫困。
第三個五年是2003到2008年,這五年的特點是特大型企業的改造。其中幾十家大的國有企業,像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中人壽等等,全部上市了。此外,三大國有銀行全部引進戰略投資,在境內外上市,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變革。同時,中國成立了國資委,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戰略性的繼續調整。
回顧中國改革的整體邏輯可以發現,中國走了一條現在被公認為非常成功的改革道路,叫做市場化。其實中國一開始并沒有想搞市場經濟,如果一開始想搞市場經濟,可能我們的路子跟現在完全不一樣,而且未必比現在更成功。
中國的改革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經驗,人類對于制度轉變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我們所能告訴未來的東西非常有限。但是,只要我們在進行一些小的變革,這些小的變革積累起來,就會變成大的變革,就會有像我們中國過去30年這樣巨大的成就。
過去的30年我們主要搞了經濟改革,那么,未來的30年應該轉向什么?
歷史學家講,一個大的歷史轉軌需要200年的時間,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么我相信再過30年,中國基本可以完成一次歷史性的轉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