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立
本期做客嘉賓: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劉偉
“在目前的國際經濟大背景下,中國作為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度很深的國家,經濟發展必然也會受到沖擊。”新年伊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教授做客《首席觀點》,就當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及今年發展進行了展望并暢談了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在2009年,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仍然可能對經濟增長形成一定的拖累,但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將顯現成效,經濟增長率回落的現象會得到有效的抑制,實現9%以上的經濟增長率是有可能的。
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記者:回顧2008年,我們必定談到從去年7月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場危機愈演愈烈,并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使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呼聲高漲。您是怎樣看待這場金融危機的,它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
劉偉:從2007年7月份開始,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開始出現問題,最終于2008年夏天演變為一場罕見的金融風暴。這是自美國1929年金融市場崩潰后所發生的最大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美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主要就是建立在虛擬經濟的過度擴張所形成對房地產和其他產業拉動的基礎上的,一旦金融市場出現危機,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也必將受到傷害。對美國而言,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重建經濟秩序擺脫困境。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一直是對全球經濟增長拉動和貢獻最大的國家。當這一占世界經濟總量四分之一的經濟體發生激烈動蕩時,由于世界各國之間縱橫交錯的經濟聯系,各國的經濟必然也會受到沖擊。受到直接沖擊最大的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國作為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度很深的國家,經濟發展必然也會受到沖擊。這一沖擊恰好又發生在中國經濟增長周期進入調整的階段,這就使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以CPI反映的通貨膨脹率開始加劇,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率開始發生回落。到2008年夏天,由于我國實施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以及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通貨膨脹得以緩解,但經濟增長的回落仍在繼續。出口、投資、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都在回落。實體經濟中產能過剩的矛盾也突出地表現了出來。不僅小企業虧損,大企業也出現了虧損,形勢十分嚴峻。這種變化影響著人們的心態和預期,股市的持續下跌就表明了這一點。
保持經濟增長,需要解決兩大問題
記者: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保持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劉偉: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30個年份。在以往的歲月里,我們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發展,把一個貧窮的、低收入水平的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初步得到改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的國家。但是無論從人均收入水平上看還是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上看,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就需要我們仍然保持一個相當長時間的高速經濟增長,通過持續的工業化進程實現我國的現代化,這是我們的經濟發展目標,并且我們具備實現這一目標的條件。無論從經濟體制、市場規模、資金技術、國際環境還是人力資源、自然資源來看,我國目前都保持著持續高速經濟增長的條件,關鍵在于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有效地制訂和實施各種有力措施,使這些條件充分合理地發展作用,克服各種短期沖擊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目前最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克服中國經濟本身的周期性高速所帶來的增長率下滑;二是緩解國際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沖擊。
改善發展失衡來擴大需求,保持經濟增長
記者:從發展階段上看,我國正處于迅速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進程中,在這過程中,經濟發展會有什么不同?
劉偉:從世界各國的經驗看,處于這一發展階段的國家,經濟發展都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高速經濟增長。而在高速經濟增長中,各個方面(如地區、部門、人群等)的發展通常是不均衡的,由此而產出的各種矛盾也比常規條件下多,這就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矛盾,尤其是要通過改善經濟活動中的發展失衡來擴大需求,才有可能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
從工業化進程上看,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雖然各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間存在著差距,但從整體上看,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已經大大推動了自身的工業化進程,不僅滿足了廣大國內市場強勁增長的需求,而且開始成為國際上新的制造業中心。從產業結構高度上看,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基本上解決農業問題后,由輕紡工業到電子工業再到重化工業,產業群落不斷延伸帶動了房地產業、交通運輸通信及金融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全面發展,目前已經到達以第二產業發展為主導的加速工業化時期。在這一時期,各種短期因素的影響可能會使經濟增長出現波動,但由于這一階段體制創新、技術進步、市場發展、社會需求等方面特定的優越條件,中長期的高速增長的趨勢是不會改變的。而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豐富的特點,使得中國能夠通過建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和市場體系來實現自我循環,在外部需求減少的情況下保持較快的發展。從供需平衡看,中國目前經濟增長中的一個重要矛盾是一般產品的產能相對過剩或有效需求相對不足,尤其是工業部門的生產能力的增加不能被社會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充分消化。所以,近年來我國出現流動性過剩時,盡管資本品、農產品價格出現了較大的上漲,但一般消費品的價格仍然是平穩甚至是下降的,這說明擴大內需和改善人民生活,本身就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只要我們通過有效措施實現供需平衡,我國經濟增長的潛能就能充分實現。
從城市化進程上看,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迅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進程一方面拉動了城市本身的投資和消費的需求,另外也通過國家財政收入的轉移支出、農民工務工收入反哺了農村,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了更好的經濟基礎。這說明城市化進程為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如果說在上世紀80年代是深圳等經濟特區帶動了全國的經濟發展,90年代初上海等沿海開放城市帶動了全國的發展;那么,到了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從一些點、一些片發展到整個面。以標準差反映的各個地區增長率之間的差異,已經大大縮小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改善了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但城鄉差異仍然需要改善,這將為我國擴大內需提供新的空間。
從全球化進程上看,近些年來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得相當快,對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不可避免地會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來影響,而如何采取應對措施,在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有可能減少的情況下仍保持中國經濟的活力,確實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問題。中央提出的擴大內需的政策,對減輕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現階段的高速經濟增長是建立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的而不僅僅是受益于世界的經濟繁榮,那些高估國際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悲觀論調,是缺乏現實依據的。首先,中國目前在國際收支中,僅僅是在經常項目下實現了自由兌換,對資金和金融項目下的交易仍然是管制的,因此在具體的金融產品上,這次全球金融風暴對我們造成的直接沖擊是有限的;其次,中國外向型經濟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是中國商品的性能價格比能夠更好地滿足各國的市場需求,因而替代了別的國家的產品占有了更大的市場份額,而不是各國經濟增長導致的需求擴大而使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相應增加。由于中國商品滿足的更多的是中低端消費者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各國經濟衰退所導致的居民家庭購買力的降低反而更加有可能增加對這些商品的需求;第三,從實際數據看,我國2008年的進出口增速雖然略有減緩,但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增長勢頭雖然不如往年,但仍然非常強勁。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雖然都出現了一定的經濟衰退,但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還保持著穩定。從發展上看,我國的對外貿易會受到國際環境的一定影響,但保持適度的10%以上的年均增長仍然是有可能的。沿海地區一些加工出口企業目前生產遇到的困難,有些是和世界經濟衰退相聯系的,如出口訂單現在有所減少,但也有一些是出于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的原因,中國的外向型經濟也要升級,不能總是依賴紡織品這樣的初級產品開拓市場,需要通過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