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角點擊:
楊興云,現任《經濟觀察報》華南新聞中心資深記者
王志仁,現任《環球商業評論》出版人、總編輯,資深媒體人
牛文文,現任《創業家》雜志社長,時任《中國企業家》總編輯
吳曉波,財經作家,《激蕩三十年》作者
羅振宇,公共戰略專家
——《激蕩•1978-2008》導演仇耀耀
2007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到太湖旅游的人們看到湖面上漂著一層綠膜,還有大片的死魚。這一年夏天,這種叫做“藍藻”的生物在太湖瘋狂生長,甚至大大影響了湖區周邊居民的飲水。
對于環境的擔憂,在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看來,更多地還會體現在經濟實體上。“07年的時候,我們已經不能夠再這樣持續下去,因為我們消耗了全世界30%的鋼鐵,37%的石油,向全世界貢獻了4.9的一個GDP。”
在他看來,中國制造始于1998。“當時是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金融風暴發生以后,產生了效應叫水落石出。就是我們周國的,像泰國、印尼、韓國,甚至臺灣,受到了襲擊,所以進入了冬天,中國制造的力量,一下子被突顯出來。98年以來的中國制造,到07年左右,已經有將近十年左右的時間點。那么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里面,中國制造的主要優勢是來自于成本優勢,是來自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土地成本的優勢,以及大量的,以犧牲環保為代價的這樣一個優勢。”
這一年是中國“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的一年。全球的礦產資源價格居高不下,我國主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從1990年的5%一路升高,2007年超過了50%。而高速發展了近10年的“中國制造”,也在這一年里問題頻出。
8月中旬的一個下午,港商張樹鴻在自己的工廠倉庫內自殺,旁邊還有堆著十多包形態可愛的芝麻街玩偶。這個玩具商的意外死亡,讓“中國制造”的話題再度跳上國內外重要財經媒體的頭版。張樹鴻是廣東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的老板,他的死起因是美國玩具商美泰公司發出的召回令。這家美國最大的玩具商在八月初提出召回張樹鴻的工廠生產的近100萬件塑膠玩具。張樹鴻死后的第三天,美泰再次宣布,將召回的玩具數量增加到近2000萬件。
2007年,層出不窮的安全事件讓中國商品的信譽嚴重受損。
3月,加拿大媒體爆出,由于使用來自中國的問題原料,導致貓狗寵物死亡的寵物食品被大批召回。5月,焦點轉移到了中國產牙膏,巴拿馬因為中國牙膏含有二甘醇而決定停售,隨后美國、新加坡和日本等國家相繼宣布停用、停售。
事實上,不光是產品安全,在“中國制造”日益崛起的時候,中國企業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摩擦時代”。中國企業需要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簡單的加工制造帶不來豐厚的利潤,但風險卻是他們無法避免的。
2005年5月,時任中國商務部部長的薄熙來給法國人算過一筆賬:“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夠進口一架空客380”。而到2007年,玩具商用死亡的極端方式來解決“中國制造”的風險。市面上的一個芭比娃娃,中國的制造工廠只能賺35美分的加工費,卻會有20美元轉進美國公司的戶頭。僅僅是一個娃娃,就相差了差不多近6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