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看來,由于無法籌集所需資金,幫助四大銀行擺脫歷史包袱也就成了一個死局。而就在這山窮水盡的時候,外匯儲備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就這樣,央行決定利用外匯儲備成立一家公司,然后通過這家公司對國有銀行進行注資。中央匯金公司就這樣誕生了。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式啟動,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成為第一批被注資的銀行。
最終,建行還是找到了國內戰略投資者,長江電力,國家電網和寶鋼集團愿意出資參股建行,不過他們的積極性并不高。同時,為了提升國有銀行的競爭力,政府還希望銀行能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引智大于引資”,這項任務在銀行股改過程中,被放在了第二位,僅次于完善公司治理。不過,這項工作依舊是長路漫漫,一波三折。
即便是那些表示出強烈的參股意愿的海外投資機構,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在經過痛苦的尋尋覓覓之后,建行終于引進了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美國銀行”成為戰略投資者,建行也成為四大銀行中第一家有境外投資者參股的銀行。
2005年10月27日上午10點,建行董事長郭樹清在香港聯交所舉起了酒杯,碰撞聲中,建行股份的交易價格在不停的閃動。建行也創下了多項歷史紀錄:
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實現海外上市;四年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股首次公開發行……
但是就在建行上市后不久,國內各大財經網站的頭版,出現了兩篇頻頻被轉載的文章:一篇名為“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另一篇名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金融版圖告急”。在文章作者眼里,賣不出去的銀行變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可是香餑餑被賣便宜了。賤賣論開始甚囂塵上。
這場賤賣論的爭論使得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引資工作被一度推遲。但幸運的是,這場爭論最終沒有中斷或逆轉國有銀行的股改進程。2006年,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順利登陸A股和H股,當年,央行制定的三步走計劃。也為2006年銀行業的對外開放劃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