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角點擊:
鐘偉: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時任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外匯管理》副主編
李利明 時任《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著有《背水一戰——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一書
——《激蕩•1978-2008》導演丁玎
2006年工商銀行上市當天,在場的人們或許沒有意識到,僅僅在9年前,工行和它身后的另外3家國有銀行還是國家要緊急出手援助的對象。九年前,在很多海外金融機構眼里,中國的銀行業是亞洲金融危機中,即將倒下的一塊多米諾骨牌。
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的王岐山,在一份建行內部報紙上,連續發出5篇文章,闡述建行正處在一個危難的關頭。據鐘偉回憶,當時他的原話是:“中國建設銀行處于一個生死存亡的何去何從的關頭,那么要求建設銀行的上下員工必須要有危機感,必須能夠為建設銀行抓住大客戶!
對陷入泥沼的銀行業進行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要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臃腫的機構如何瘦身。 這是我們激蕩攝制組從中國工商銀行的內部資料中,尋找到的一封信。信是工商銀行內蒙古巴林左旗支行的一位職工在支行被撤銷前寫下的:
左旗工行從1985年1月1日成立,誰都沒有注意到她是從哪天發展的,哪年又是她的鼎盛時期,從什么時候開始下滑的,只知道到了1999年底已經連續六年虧損,真是興盛時艱難曲折,衰敗時只在瞬間,每況愈下的左旗行到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程度。
下崗分流,減員增效還遠遠不能解決銀行的問題。在“人往哪里走”解決之后,緊接而來的難題是“錢從哪里來”?于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應運而生,他們的任務就是剝離銀行的不良貸款。
在多方努力之后,四大銀行的各項指標終于出現了向好的變化。但好景不長,銀行的貸款規模又開始迅速增加,很快各大銀行再次陷入泥沼。
2001年年底,經過多年的艱苦談判,中國終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據協議,中國的銀行業將在5年過渡期結束后全面對外資開放。那么,5年后的2006年,羸弱的國有銀行能否應對外資銀行的全面競爭呢?
當時還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戴相龍提出了三步走的改革計劃,那就是:先消化歷史財務包袱;然后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制成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最后實現公開上市?墒,這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消化歷史財務包袱”,就需要至少8千億至1萬億的資金,錢從哪里來呢?
李利明說,當時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財政出錢,就是拿我們納稅人的錢,給這些銀行注資;另外一種就是通過中央銀行出錢,也就是通過印鈔票這樣的方式!
而這兩種方式,在當時的情況下都行不通。如果增發貨幣,勢必會引發通貨膨脹;而要財政出錢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