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向東
備受關注的成品油價改方案12月5日終于對外公布。在這份《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中,成品油定價體系仍然沒有放開,該方案稱 “國內成品油價格實行與國際市場有控制地間接接軌”。
成品油價改十年輪回,一直飽受爭議的定價權在市場和政府之間數次偏移不定。就在國際油價持續大幅下滑,與國際接軌時機已至的呼聲愈來愈大之時,新方案的出臺,讓業界知曉,行政力量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主控成品油定價權,使之成為中國調控經濟運行模式的手段之一,而不再把與國際市場接軌作為最終的改革目標。鼓勵節能則可提高油價,經濟衰退則可降低油價刺激經濟增長。
可以預見的是,在新方案之下,國際油價一旦回暖,政府調控下的成品油定價體系仍將接受市場的諸多考驗。
10年歷程
中國的成品油價格改革起步于1998年,當年6月,原國家計委出臺《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這是中國出臺的第一份油價改革方案,當時的思路是,原油和成品油均直接實現與國際接軌。當年的油價很低,平均僅為13.7美元。
按照上述方案,國內原油和成品油的基準價均參照新加坡市場由國家計委確定,當新加坡市場成品油價格累計變動幅度超過5%時,由國家計委調整零售基準價格。成品油零售價的浮動幅度為上下5%。
但此后的實際操作情況是,原油實現了一步到位的接軌,成品油則沒有。國家發改委的官員解釋說,主要是考慮到當時兩大集團剛剛改組,國內的煉油水平低于國外,而且當時國內的價格還要高于國際市場。
在上述方案下,政府分別在1999年11月、2000年2月上調了成品油價格。巧合的是,幾乎與中國宣布與國際油價接軌同時,國際油價開始不斷上漲,至2000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平均漲幅已達100%,汽、柴油價格漲幅分別達62%和84%。
2000年5月,在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國務院開始實行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的方案,即根據國際油價變化,國內成品油價格每月變動一次。這一方案曾經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得到執行,當年5月、6月、7月,國內油價均實現了連續調價。
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由于當時國際油價波動平緩,國內連續的調價幅度也不大,每月調與不調基本相差不大。隨后政府開始對成品油接軌的方案進行了調整,制定了一套新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
新機制的核心是實行 “三地平均定價法”,即以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市場成品油交易價格為基礎,加上中間環節費用,形成由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再由中石油、中石化在基準價上下浮動8%的范圍內,制定出具體的零售價格。而國內成品油調價的依據是,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每月變動超過8%時,國內相應做出調整。
同時,新機制規定,政府設定國內成品油價格漲降區間,當國際原油價格每桶超過28美元或者低于14美元時,每高出或者低于1美元,相對應的國內成品油價格調價額度扣減20%。國家發改委的官員解釋稱,設置這一區間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國內成品油價格。此后的事實證明,這一區間明顯低估了國際油價。
來源:經濟觀察網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