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智鋒 張國濤
一
作為時代的紀錄者、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中國電視從去年就已經啟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各種活動,這其中既有自上而下的,如中宣部指示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大型文獻專題片《輝煌的歷程》;也有自下而上的,據悉如江蘇臺、湖南臺、北京臺、重慶臺、江西臺等都有類似的動作都正在進行之中;還有以自身頻道定位為中心專門策劃的,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正在緊張拍攝的大型紀錄片《坐標》;也有向社會廣泛征集創意的,比如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專門就紀念改革開放30年創意進行公開的廣泛征集,等等。總之,可以期待的是,在2008年12月,中國電視熒屏一定會掀起一股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大片熱潮”。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凡是有實力的圖謀發展的電視媒體都不會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在此背景下,上海文廣傳媒集團(SMG)第一財經經過精心的策劃、潛心的制作、廣泛的推廣,從12月1日起在第一財經頻道推出了31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激蕩•1978-2008》(以下簡稱為《激蕩》),其規模之大、創意之獨特、策劃之細致可謂在電視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片熱潮”當中的一部巨作,播出之后,在上海乃至全國都引發了廣泛而良好的反響。
二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本身,是一個無比莊重而嚴肅的事情,尤其面對30年的輝煌成就,每個人可能都會壓抑不住滔滔不絕的溢美之辭,展開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的宏大敘事。但是這種在以往專題片所盛行的敘事理論,在過去十余年當中一直遭到了電視紀錄片界的拋棄和鄙視,那么如何用冷靜的、客觀的紀錄影像來反映改革開放30周年的輝煌成就,顯然是擺在《激蕩》策劃團隊和編導團隊面前一個非常棘手而不好把握的難題。
無論是如胡適所言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還是克羅齊所說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都意在強調歷史書寫者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以及后人對歷史的選擇性。但是對于起始于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來說,這僅僅剛剛過去的生活,對于改革開放的同同齡人,這些所謂的歷史都和昨天剛剛發生一樣生動,尤其太多太多的事件,它的當事人、親歷者、見證者都還在世并且依然是這個社會的主導者、管理者、建設者,等等。所以,用影像還原發生在這些人身上剛剛發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和事件,并且還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評價,這遠比那些僅僅是對早已塵封的歷史進行任意的描摹要困難得多。所以,對于這類針對現實的紀錄片來說,相對于評價的客觀公正性,紀錄片的真實性(包括事件的真實性、環境的真實性、情感的真實性),必須是要放在整個創作的首要位置的。
其次,中國改革開放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是這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這30年對于中國變革所起到的翻天覆地的巨大作用,這30年對于中國人精神生活、倫理世界的深遠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的30年都無法比擬的。換句話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可以書寫、可以描摹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規模再為龐大的片子都不可能將其一網打盡,可行的途徑是一部片子只可能選擇一個視角來展開對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回顧和展望。那么,視角選擇是否巧妙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是評價一部紀錄片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