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董偉 周偉
首家民營航空奧凱終于沒能支持到最后時刻。12月6日,由于無法獲得油料支持等原因,該航空公司13條線路突然提前停飛,迫使數千旅客不得不更改行程,其中其基地天津更是集中之地。此時離民航總局規定的停飛期限尚有九天。
“停飛事件”立刻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督察組也于當日趕往天津,督察、協調停飛善后工作。受影響的旅客或退票,或簽轉,或轉移至首都機場,各自陸續散去。然而,背后折射的民航業困境卻不會輕易淡出人們視野。
據了解,提前停飛的原因是航油公司要求現金支付油費,以致奧凱難以周轉而采取極端措施。不過,航油公司的要求事出有因。12月3日,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批復同意奧凱停飛申請。此舉意味著奧凱拖欠的“油錢”可能難以追回,繼續供油會帶來更大的損失。“斷油”提前了這家民營航空公司的停飛,也讓數千已經買票的無辜旅客受到了牽連。
實際上,早些時候事情已露端倪。12月4日,奧凱一架飛機就在珠海機場面臨斷油危險,在緊急打款后得以加油起飛,航班因此延誤了2個小時。在飛到三亞之后,再次被要求用現金加油。該飛機最后從珠海回來時只加到了7噸油,剛剛夠飛回天津的。顯然,停飛的消息加劇了航油公司的擔心。
那么,為什么奧凱會主動申請停飛呢?知情者說,經濟危機下,未來兩三年航空業前景黯淡,而奧凱公司內部之間的矛盾也到了不能妥協的地步。控股股東遂采取非常手段,以申請停飛把矛盾社會化。
在業界,奧凱控股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并非秘密。兩年前,均瑤集團牽手奧凱航空曾是商界一段佳話。前者要實現“飛天夢”,而后者則需要資本擴充實力。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可是,好夢總是不長。均瑤集團和管理層很快在公司的規劃和經營上意見不一,奧凱也一直沒能夠實現足以改變狀況的盈利,為今日之禍埋下了伏筆。
11月21日,均瑤集團董事長兼奧凱董事長王均金,向民航華北局遞交書面申請,稱由于目前奧凱管理混亂,危及安全,建議停業,而王均金作為第一安全責任人,無法承擔安全責任。12天后,民航局批復同意暫停其全部客運航班,并派出專項督察組進行督察。
王均金表示,此次暫時停飛申請是依據相關條例,因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不能依法到位而實施的。奧凱航空董事會依法免去劉捷音的總裁職務,另有任用。停飛整頓期間,奧凱航空將不停薪、不裁員。
然而,奧凱管理層聲稱,直到接到主管部門的批復才知道有停飛申請一事。總裁劉捷音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不認可大股東申請停航等相關行為。同時,對于他的“調職”,劉捷音的說法更是詭異:“我以前已經被他們(均瑤集團)免了兩次了,這是第三次。”雙方矛盾之激烈可見一斑。
停飛顯然是兩敗俱傷的做法。航空本身就是長周期、高投入的行業。作為“報春第一枝”,民營的奧凱當年靠一架飛機起家,歷時三年方有天津至長沙、昆明、合肥等地的20多條航線。停飛不僅對公司財務造成直接的打擊,對奧凱品牌也勢必形成負面影響。更何況,民航局的批復中并沒有說明禁令將于何時取消。
“現在一停航,公司可能會很困難。客運占奧凱收入的80%,這個流水一停,原來的應付賬款都有可能變為負債。”劉捷音對媒體表示,“如果停航時間過長,民營航空的品牌受到影響。這樣就根本沒有贏家。”
有評論認為,如果放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奧凱或許不至于走上自廢武功的地步。然而,在2008年,先是冰凍災害影響了春運客流,接著油價飆升使成本暴漲,最后金融危機襲來,讓航空業的冬天格外冷。
上個月也爆出“停飛”消息的鷹聯航空因欠款嚴重被中國民用航空局限制航權。據稱,除了春秋航空有限公司因為航空與旅游混業經營顯示盈利外,其他民營航空今年普遍陷入虧損境地,甚至整個民航業也普遍虧損。南航和東航上周各獲得30億元人民幣的緊急紓困資金,以彌補乘客需求直線下降帶來的影響,以及燃油對沖操作造成的巨額虧損。
不過,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子龍告訴記者,不管企業內部矛盾如何,都不該影響到旅客的出行。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也持類似觀點。他說,“企業內部為了錢打架,那是企業的事情,但不能讓旅客來埋單。”他提醒說,在停飛中,奧凱并未盡到提前告知的義務,旅客因此受到的損失,奧凱應賠償。另外,在經濟危機下,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和服務,確保這個領域的秩序和安全。
奧凱新聞發言人韓晶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奧凱上下正在緊張處理當前的情況,幾百名員工都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對于給旅客造成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對停飛的原因他避而不談。
本報北京12月7日電
相關專題:
|
|
|